当前位置:首页 >> 鉴政沧州 >>正文
2018年第18期
发布时间: 2018/9/30 15:46:52

 

【党史珍闻】

邓小平与“改革开放”一词的提出

  “改革开放”,作为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有特定含义的词汇,其使用率和公众认可度非常高,是个名副其实的“热词”。那么,“改革开放”这个词是怎么提出来的呢?

赋予“改革”、“开放”以新意

  “改革”、“开放”都是旧词,之前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曾经用过。但将这两个词赋予我们今天所指的特定意思,邓小平发挥了关键作用。

  邓小平复出后,在多个场合使用“改革”一词。据不完全统计,仅在1978年,他在不同场合17次明确谈到“改革”,内容涉及多个领域。比如,7月初,提出机构改革不能搞修修补补(参见《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38页);9月17日,提出“要提倡、要教育所有的干部独立思考,不合理的东西可以大胆改革”(《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册,第381页);10月11日,提出“各个经济战线不仅需要进行技术上的重大改革,而且需要进行制度上、组织上的重大改革。进行这些改革,是全国人民的长远利益所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6页);11月16日约见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谈话时,提出要“解放思想,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改革不适应生产力需要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册,第432页);在12月13日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邓小平发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号召,指出要“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1页),对改革进行了系统阐述和动员,赋予了“改革”以新意。

  “开放”一词早已有之,但作为党在新时期的一项对外政策,是邓小平提出来的。正如1984年10月6日邓小平所说:“中国的经济开放政策,这是我提出来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7页。)1978年10月10日,邓小平接见外宾时,谈到了我国“实行开放政策”。这是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次明确地在讲话中把开放作为我国的一项政策。从1979年至1980年,邓小平至少有12次提到这个词。比如,1979年3月19日,他指出:“中国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是要坚持下去的,我们将会一步一步地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我们要继续贯彻下去。”(《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册,第495页。)5月16日,他进一步指出:“所谓开放,是指大量吸收外国资金和技术来加速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我们除了吸收国际资金、先进技术外,还要学习国际上的管理经验。”(《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册,第514页。)1980年1月7日,他又指出:“开放政策完全符合中国的实际,也符合中国人民的长远利益,中国人民是赞成的。”(《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册,第590页。)1984年11月1日,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座谈会上讲话,对“开放”的含义作了进一步阐述:“一个对外经济开放,一个对内经济搞活。改革就是搞活,对内搞活也就是对内开放,实际上都叫开放政策。而对外开放,我们还有一些人没有弄清楚,以为只是对西方开放,其实我们是三个方面的开放。”(《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8~99页。)经过邓小平的不断阐述,“开放”一词的含义已经得到了升华,具有了我们今天所指的特定含义。

首次提出“改革开放”一词

  1984年2月9日,邓小平在厦门考察时指出:“改革开放后,侨务工作很重要。”(《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959页。)据目前所能看到的材料,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最早把“改革”和“开放”两个词连在一起,明确提出和使用“改革开放”一词。此后,报刊上开始出现“改革开放”的字样。《人民日报》上首次出现“改革开放”一词,是在1984年9月13日刊发的一篇报道《中组部领导集体对照检查近几年组织工作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抓领导班子调整保证改革开放顺利进行》中。从1984年至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前,邓小平谈到改革和开放问题时,多数情况下都是把“改革”和“开放”两词连在一起,作为一个词即“改革开放”来使用。比如,1986年3月28日,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要取得成功,决定于两个条件。一个是国内条件,就是坚持现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如果改革成功,会为中国今后几十年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基础。还有一个是国际条件,就是持久的和平环境。”(《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56页。)1987年2月6日,他强调指出:“十三大报告要在理论上阐述什么是社会主义,讲清楚我们的改革是不是社会主义。要申明四个坚持的必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必要,改革开放的必要,在理论上讲得更加明白。”(《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03页。)

  1987年至1993年期间,“改革开放”一词先后写入党的基本路线、党章和宪法,在党和国家政策与制度层面得到确认,成为全党共识和国家意志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一词的过程,有个意味深长的现象,既不轰轰烈烈,也不强加于人,而是不断铺垫,逐步深化,给出充分的时间让全党思考、熟悉和理解,最后得到全党全国人民的高度认可,整个过程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这从一个小的侧面展示了邓小平高超的政治智慧。

(作者温卫东,系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处处长)

【本刊专稿】

美军上尉艾斯·杜伦在冀中

魏洪亮

  进入抗战最后阶段的1945年初,我冀中军区根据党中央扩大根据地的指示,拟发动一次战役,拔除白洋淀一带的文安、新镇、子牙镇等大据点。

  1月12日傍晚,我送走了来看地形的军区司令员杨成武同志,刚回到了分区驻地——任丘县边关村,作战科长雷溪就交给我一封军区的电报。电文大意是:美军驻延安观察组成员艾斯·杜伦上尉明日到九分区,参观了解抗战情况……要热情接待,保证安全……

  由于看地形受了风寒,当晚我正在发高烧。看完电文后,我用力坐起来,命令雷溪同志和宣传科长王工学同志带两个警卫员和一辆大车,去分区司令部驻地河间黑马张庄村接艾斯·杜伦上尉,同时嘱咐他们,派两个人去天津,购买直沽高粱酒、大前门香烟和烧鸡等东西。说实在的,抗战以来,我们当地军民最好的伙食也就是一顿白面馒头。为了这位美国朋友,我们真豁出老本招待他了。

  第二天上午,雷溪、王工学等同志将艾斯·杜伦上尉接到了边关村。他虽然化了装,还是引起了村民们的注意,孩子们纷纷前来围观。

  听了雷溪、王工学两位同志的汇报后,我对他们说:“你转告杜伦上尉,不用担心,我们保证他的安全。”末了,我又嘱咐他们两人要安排好杜伦的吃住,严密封锁消息,保证美国朋友的安全。同时让村长给乡亲们做做工作,不要再围观了。

  雷溪、王工学两位同志马上去布置,不一会儿,回来对我说:“杜伦上尉看到给他安排的住处和吃、用的东西很满意。他说,虽然我们信仰不同,但对你们的热情关照万分感谢。他最后提出,要你尽快接见他。”

  第二天中午饭后,杜伦上尉在翻译马振武同志陪同下来了。一进门他就摘下头上化装用的白毛巾,很有礼貌地向我鞠躬。我还了礼,并请他坐在我对面的凳子上。他大约1米8,30来岁,蓝眼睛,黄头发,高鼻梁。他坐下后,我说:“杜伦先生,我因身体不好,不能亲自迎接,请原谅。我代表九分区全体抗日军民,对您表示欢迎……”

  杜伦上尉说了几句客套话,眨了眨眼睛,环视了一下简陋的房舍,又把目光停留在我身上,惊讶地问: “司令官先生,您今年多大年龄?”

  “28岁。”

  “28岁的将军,在我们美国也很少见,共产党的军官就是年轻。”

  我摆了一下手,笑了一下。他又问我是哪里人,我告诉他是江西人。他感慨地说:“我祖籍是加利福尼亚州,但我在杭州长大。杭州是人间天堂,西子湖、三潭印月、雷峰塔,山水如画呀,可惜被日本人占了。”

  我自信地告诉他:“用不了多久,你就可旧地重游。我们冀中的八路军三年前还在青纱帐里,现在已控制了肃宁县城。”

  过了一会儿,谈话才转入正题。他问道:“你们现在的局势很好。我想知道,你们是用什么战术同具有世界第一流战斗力的日本陆军作战的?”

  “很简单,我们用的是毛泽东的战术思想,靠的是共产党的领导、人民群众的支持……”接着,我详细地介绍了“五一”大“扫荡”前敌我双方态势,介绍了冀中军民在残酷的斗争中,运用游击战、地道战、麻雀战所创造的光辉业绩。

  他听得饶有兴趣,不停地在一个本上记着。最后,他提出两个要求,一是参观我们一个连队,二是参观一下我们的地道。我爽快地答应了。

  他走后,我找来雷溪和王工学同志,要他们安排参观部队时要实事求是,参观地道可看一些躯干部位,既要让艾斯·杜伦从冀中军民抗日斗争的伟大创举中受到教育,又要注意保密。

  第三天上午,我们首先将四十二区队第一连拉出来让他参观。这个连装备齐全,共有120多人,一式的日式三八枪,6挺歪把子机枪,6门八八掷弹筒。杜伦上尉从队列头到队列尾看了一遍,又反复询问战士们后,感慨地说:“我在重庆参观蒋介石军队的一个连,实际人数只有四五十人,其他大都是临时抽调的,武器装备虽然都是我们美国的,但战斗精神差得很。你们的武器全是从日军那里缴获的,证明八路军与日军进行了多次战斗,打了胜仗……”

  接着,杜伦上尉又参观了地道。在地道拐弯处,雷溪科长顺手拉下了地道拐角处的一块砖,一缕阳光透了进来,这是一个射击孔,正对着街心。雷科长向他作了介绍:“我们的地道是三通的,地道相通、房子相通、房顶相通,连着各种工事和射孔。敌人要来进攻,将会遭到交叉火力的射击。”接着,他又参观了几个工事。民兵给他作了落入翻板、陷阱的表演。那个民兵落入陷阱后,很快从另一个洞口钻了出来。杜伦上尉十分惊讶,问:“掉下去还能出来?”民兵自豪地说:“我们的地道有两层、三层,所以我掉下去能出来,日本鬼子掉进去,可就出不来了。”杜伦上尉很是惊奇,赞叹不已。

  傍晚,冀中军区送来情报,说驻河间的敌人知道九分区来了个美国人,集中了800多名日伪军,明天将奔袭边关村,企图抓捕杜伦上尉,袭击我九分区机关。我们本来可以凭借地道和有利地形粉碎敌人的进攻,但为了美国朋友的安全,还是决定转移。正当我们分区指挥机关讨论转移的布置时,杜伦上尉也听到了消息。他带着翻译马振武来找我,一进门就问:“司令官先生,听说日军发现了我,要到这里来‘扫荡’,您准备怎么办?”

  “我们转移一下。”

  “转移多远?”

  “1.5公里,到培里村。”

  杜伦上尉一听急了,嚷着说:“这不叫转移,在我们美军,转移的含意是到敌远射程火炮射程以外,或敌轰炸机轰炸航程极限以外!”

  我说:“杜伦先生,您不是看了我们的部队和地道吗?自抗战以来我们就这样同日军作战。请您放心,您的安全问题,我负完全责任。”

  “司令官先生,您身边有多少部队?”

  “一个警卫班、一个侦察排。”

  “司令官先生,您太年轻了。军事上您不懂。这点兵力在防御中……”

  “杜伦先生,您根本不了解我们抗日军民的力量,也不了解我们的作战特点。我可以告诉您,要不是为了您的安全,我完全有把握在这里打退日军的进攻。”

  拂晓前,分区机关开始转移。天刚亮,我们到了培里村,隐蔽驻下。过了一会儿,侦察员报告,除河间的敌人外,辛中驿等鬼子据点也出兵了,几路合围边关村。我传下命令:“注意隐蔽,不要暴露目标。”

  太阳一竿子高的时候,管理员端着簸箕去老乡家借面粉做饭。刚走到街心,迎面从村口跑来两个鬼子骑兵。他躲闪不及,掏出枪射击,打伤了一个。在村外的敌骑兵排听到枪声,立刻包围了村子。在边关村扑空的800名日本鬼子、伪军听到枪声也赶来支援。敌人很快将培里村团团围住,形势有些严重。

  正在这时,杜伦上尉跑来见我,一进门就急切地说:“司令官先生,请您赶紧派武装力量送我回军区。”我对他说:“杜伦先生,现在送您走有危险,我们要为您的生命安全负责。现在您最好钻地道。”

  杜伦上尉连连摇头,表示不同意我的安排。

  我只好叫来雷溪科长,要他带着一个班的兵力和部分民兵,掩护杜伦上尉向村外冲击。可他们刚到村边,就被敌人密集的机枪火力挡了回来。接着,日本鬼子的一个骑兵排尾追进来。他们只好边打边撤,掩护杜伦上尉撤进民兵卢四虎家。卢四虎家的地道口开在灶膛底下。一个民兵端下锅,引着杜伦下了地道。这时,我和分区机关其他人员也已下了地道。我安慰了杜伦上尉几句,专门派一个战斗小组保护他,在一个比较安全的地道中等候战斗结束。我由于左脚冻伤和感冒发烧,就坐在地道中的苇箔上指挥战斗。

  激烈的战斗从早晨一直打到中午。一个富农投敌了,敌人发现了几个洞口。因这个村的地道防水、防毒功能不太好,我们与敌人进行了激烈的争夺战。杜伦上尉从地道瞭望孔中紧张地注视着外面的情况。同志们几次冲出洞口,将敌人打出院子。日伪军在遭到重大伤亡后冲进了村子,点着了村里的一些民房,抓住没来得及撤退的群众严刑拷打,要他们说出美国人藏在哪里。敌人闯入卢四虎家,先是拳打脚踢卢大伯,让他说出美国人去哪里了。他坚决不说,被日本鬼子用刺刀刺死。敌人又抓住卢大娘,拼命踢她打她,逼问:“眼看那个美国人进了你们院子,为什么不见了?”她坚定地说:“不知道。”日本鬼子用战刀砍断了大娘的一个手指,又问:“你的说!”卢大娘咬着牙:“不知道!”又被砍掉一个手指头。鬼子每问一次,砍她一个手指,一连砍掉了四个手指,直到卢大娘昏死过去。杜伦上尉亲眼看到了日军的暴行,在胸前忿忿地画着十字说:“太残忍了,太残忍了。”

  离我不远的一个洞口被鬼子发现了。我们连连向上射击。敌人遭到伤亡后,扔进一个毒瓦斯弹,“嗞嗞”地冒黄烟。警卫员陈学增流着泪抱起毒瓦斯弹,一下子蹿出洞口,一抡驳壳枪就是一梭子。他用力把毒瓦斯弹扔向院里,然后利用窗户据守。

  雷溪他们守的那个洞口被敌人发现后,战斗非常激烈,也和我们一样,与敌人几次进行了争夺。分区电台的地道离杜伦上尉待的地道不远。这个地道口隐蔽得不太好。我爱人萧哲抱着8个月的儿子和一些群众隐蔽在这里。敌人发现洞口后,为了不暴露目标,她忍痛用乳房堵住了孩子啼哭的嘴,孩子不幸窒息而死。

  杜伦上尉知道这个情况后,来找我。他表示了极大的同情,说:“司令官先生,日本人真是太可恨……您现在很悲痛吗?我也是有孩子的……”

  我忍着悲痛说:“日本鬼子侵略中国,杀死了成千上万中国人,我的孩子只是其中一个。我们为什么英勇战斗?就是为了妇女、儿童和群众不遭凌辱和杀害。”

  他十分佩服,连连说:“八路军英雄,八路军英雄。”

  夕阳西落。鏖战的培里村抹上了一层血一样红的晚霞。我看时机已到,命令通信员从外围地道出去,通知主力四十二区队和附近的七区民兵立刻前来支援。

  不大工夫,四十二区队和任丘县大队及一些村的民兵从四面八方打来。日伪军眼看天色将暗,早已无心恋战,即仓皇逃窜。

  傍晚,艾斯·杜伦上尉要回冀中军区,我为他送行。他很是感激,把一把荷兰钢的匕首赠给我作纪念,又紧紧握住我的手说:“司令官先生,我在培里村地道中待了一天,目睹了日军的罪行,也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冀中抗日军民的力量。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我太感动了!”

  我也送给了他一支刚缴获的日军手枪留念。

(作者文中身份为冀中军区第九军分区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任广州军区炮兵副司令员)

【忆昔话往】

黄骅2771项目记忆

刘云智口述 侯志慧整理

  对虾养殖是黄骅的重要产业。在黄骅养殖对虾的历史上有一个绕不开的重大事件,那就是1983年联合国援助的2771项目。时任2771项目办公室主任刘云智老人讲述了关于这个项目建设始末的独家记忆。

小技术员“摊上”国际大项目

  1983年夏秋之交的一天,正领队在天津、歧口、南排河一线搞农业区划调查的刘云智被局里紧急召回,派他去接洽一个国际大项目。

  原来,这一年从北京得到消息,联合国粮食计划署打算在中国无偿援助一个海水滩涂开发、发展水产养殖的项目。就是刘云智要争取的国际大项目,即2771项目。

  黄骅沿海滩涂平坦,储量丰富,适合发展滩涂养殖。早在上世纪60年代,张巨河养殖场、冯家堡养殖场就开始了对虾半精养实验;80年代初中国对虾养殖在我市试养成功;1980年,在国家水产总局的支持下,河北省在黄骅市建立了海水养殖基地。如果再能争取到这个国际项目,无疑又会给黄骅水产养殖创造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由于是联合国的大项目,成败与否关系国际形象,当时省水产局对这个项目很重视,要求必须拿下。因此,需要黄骅派一个工作能力强、经验丰富、有水产专业知识、具备高级职称的人负责。于是,刘云智被派去了省水产局。省水产局养殖处主管人员因过来工作关系与刘云智相熟,因而很直接地问他:“你是什么职务啊,能行吗?”。

  “我哪有职务,养殖厂厂长、水产股股长、技术站站长都是虚职,那时候还不是工程师,职称只是个技术员。真是怵头啊!”因不符合省局要求的条件,第一次省城之行,刘云智铩羽而归。

  其实黄骅选刘云智去接洽这个项目也有自己的考量。刘云智是个“老水产”。1968至1979年,他在冯家堡养殖厂当了l3年厂长。从60年代就在厂里搞技术革新,把养殖厂办得有声有色,在省里都有名;l979年刘云智调到黄骅县水产局,负责养殖股和技术站工作;1983年海堡工委建立海堡渔区指挥部,他又调到渔区指挥部,任技术科科长。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养虾的‘赤脚医生’,谁家有技术上的问题,我就去给解决问题”。70年代,刘云智就开始参加水产行业的全国学术会议,是全国水产协会海水养殖专业学会的会员,参与过对虾海水纳苗等多个研究项目。1983年,刘云智参与研究的小面积对虾高产精养项目,亩产550多斤,获评河北省一等奖。实验期间,时任农业部部长的林乎加亲临视察指导,对实验大加赞赏。这些都让刘云智的技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水产界也小有名气。

  回到黄骅几天之后,刘云智再次被叫到了县水产局长姬长峰的办公室。因为县里综合各方面的条件,认为刘云智依旧是这个项目的不二人选。姬长峰局长说:“实在找不出别人,你先干着吧”。

与外国人打交道的“麻烦事”

  1983年10月,经过省局批准,刘云智到了北京。那时候他甚至不知道要去哪个部门“要”这个项目。

  俗话说,熟人好办事,因为在养殖厂当厂长时常到农业部下属的中国养殖公司出差,刘云智找到养殖公司领导,在养殖公司的帮助下,刘云智才弄明白:此项目在中国的主管部门是农牧渔业部,而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在北京有一个代办处,要申请这个项目,首先要通过代办处向联合国总部递交申请。

  于是,刘云智在北京的一个招待所住了下来,按照农牧渔业部国际司提供的条目开始写项目申请书。由于水平有限且第一次接触这种材料,第一稿送到国际司审阅,司领导涂涂划划改了很多,写了大概五六稿的时候,才送到代办处。可外国的行文与我们不一样,虽然在结构上没有问题,但在个别词语的运用上经常挑毛病,所以中间又改了好几次,最后一共修改了l5稿才完成,这时刘云智才长出了一口气。

  1983年11月17日,通过农业部、项目办、外事处、代办处层层审查通过,黄骅县政府正式递交《关于利用渤海湾滩涂发展海水养殖安置剩余渔民就业,要求列入世界粮食计划署提出援助项目的报告》,并附有《向世界粮食计划署提出正常开发渤海湾滩涂,发展海水养殖安置剩余渔民生活项目的申请书》。

  1984年7月,联合国粮食计划署评估团对项目进行初评估,黄骅的这片海滩上第一次迎来了外国人。而在这之前,由黄骅县水产、粮食、水利、物资、农机、供电等部门组成先期规划小组,用了大约一年的时间,已形成了项目的可初评估设计报告。

  评估团一行30多人,主要是对项目选址、水文等进行现场查看,听取了设计汇报,并进行录像、拍照,为项目表决提供依据。刘云智是这次评估的主要汇报人,那是刘云智第一次见识到外国人的性情外露。评估期间,有一个美国专家,不了解本地的季节、气候,对设计报告中的一些做法不理解,说到激动的时候,扯掉领带,撸起袖子,大声嚷嚷;而等我方解释清楚了,又再三握手、致歉。除了这个小插曲,整个初评进行得出乎意料的顺利,只等正式签字。

  可“好事多磨”,看似顺利的初评估却并未在联合国获得通过。世界教科文组织在项目建设对水文、气候的影响方面提出了质疑。因此,农业部责成黄骅完成对世界教科文组织质疑的答辩。任务自然又落到了熟门熟路的刘云智头上。这一次,刘云智加班加点,用20多天的时间搜集了各种关于海洋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改革管理政策、近海养殖的政策,又不眠不休地用了几天时间撰写了答辩材料。

  答辩文稿以农业部名义发到联合国,l985年l2月,顺利通过了答辩。接下来的事情一帆风顺:1985年l2月27日,在北京,联合国粮食计划署与中国政府正式签订援助协议;1986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同意黄骅县实施该项目。

  1986年,黄骅的春天来得似乎要早一些。3月,上百辆大型推土机、大小拖拉机轰鸣着开进工地,从本地和山东等地征集的上千名民工陆续投入建设中,昔日的荒滩上一片充满希望的火热。至此《开发渤海湾滩涂,发展对虾养殖,安置渔民就业》项目,也就是2771项目,正式开工了。

协调用地遇难题

  在规划项目用地时,因与北京军区沿海军事设施相邻,北京军区主管部门对项目占地提出了异议,刘云智又赴北京协调。作为一个县里的小技术员,到了北京大机关门不清、路不熟,困难可想而知。当他找到北京军区主管部门,主管领导提出该地军事设施众多,涉及军事机密,不同意项目立项,甚至拿出军用地图一项一项对照质疑。由于刘云智常年在渔区工作,对渔区地形地貌和各处设施早已烂熟于胸,且年轻时在部队服役多年,并上过军队通讯学校,熟练掌握部队专业技术,他针对部队领导提出的问题一项一项进行了解释说明,并就改进措施提出了合理意见建议,部队领导虽半信半疑但也对他刮目相看。回来后,北京军区专门派人进行实地核查,证实了刘云智的说法。

  但由于军事保密原因,军区领导仍然不同意项目占地规划。一筹莫展时,刘云智到北京找到了当时在军区工作的老乡,在老乡的帮助下,规划顺利获得批准,刘云智也因此与部队领导成了朋友。后来,军队首长来海堡视察时,因为他是养殖技术专家,当地驻军还专门邀请他去做技术指导。

修炼成黄骅水产界的“国宝”

  2771项目指挥部,以县长为项目主任,下设项目办公室,刘云智任项目办公室主任兼项目指挥部副主任。当时项目指挥部设在南排河,虽然离家很近,但为了工作方便,他大部分的时间都吃住在指挥部。

  项目第一年的7月底,正是高温期。一天,天还没亮,刘云智就被砸门声吵醒了。“刘主任,坏了,虾都死了。”听到看虾工人的喊叫,刘云智一骨碌爬起来,骑上车子直奔虾池。80亩一个的虾池,从岸边的浅水区向深水延伸,大概三米宽的虾在“叠檩子”。所谓“叠檩子”就是虾都聚集在一起,积成厚厚的一层。虾是高氧动物,最怕天热。气温高,水的蒸发量大,氧气也就流失得多。水里缺氧,虾也会感觉压气,和人一样也会抬起头来,离开水面的时间长了就会窒息而死。见到当时的情景,刘云智也吓了一跳:“我仔细一看,虾还没有完全死,腿儿还活动。”刘云智赶紧让项目办拿来双氧水,自己站在小舢板上,把双氧水倒进虾池,又打开进排水闸,进了一些新水。“叠檩子”的虾都散开活了过来,300亩的虾池,竟然没有损失。

  刘云智说,他之所以知道这个急救方法还源于几年前的一件事。刘云智有个邻居,也是个养虾户,碰巧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刘云智爱看水产杂志,收集了不少养虾的窍门。用双氧水急救正是从书上看到的。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经验,从项目一开始,刘云智就在项目办公室备下了好几百瓶双氧水,为要备个不时之需。后来这些双氧水还救了不少个体养虾户的虾。渐渐地,刘云智还得了个“水产界国宝”的名号。

  刘云智这个“国宝”用自己过硬的专业技术为项目正常运行解决了不少问题。项目工程需占用一些个体养虾户的虾池,为了保证项目顺利施工,刘云智耐心做好养虾户的工作,不仅按照项目的规格给他们修建新虾池,还义务为他们提供技术服务。因此,他也成了很多养虾户的朋友和免费的技术指导。

  1988年,2771项目正式建成,世界粮食计划署投资l663.25万美元,以援粮的方式给予,中央及地方配套资金1984.2万元。共开辟养殖虾池1.5万亩,修进排水渠43440米,扬水站4座,桥梁l3座,进排水闸303座,扩建一个变电站,架设高压输电线6500米,建2000立方水体对虾育苗室l座,3000吨冷库l座,年产6000吨对虾饵料厂1座,深机井4眼,沉淀池200多公顷、厂房几十间,培训养殖、饵料生产、冷库加工人员2200多人次。

  项目全部投产的1988年,黄骅东部对虾养殖面积已达2.75万亩,养殖对虾产量413.97万公斤,产值6630.3万元。这一年9月,黄骅县水产局承担的5000亩对虾精养高产技术开发研究项目取得成功,获l988年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771项目的投用开启了黄骅海水规模化、高技术化养殖的崭新一页。

(刘云智,黄骅市水产局退休干部,时任2771项目办公室主任;侯志慧,黄骅报社记者)

【英烈名录】

  按:1939年2月2日,八路军一二〇师在肃宁县北曹庄取得对日作战胜利。此役,48名烈士牺牲。1946年,群众自发建立烈士纪念碑。在9月30日“烈士纪念日”到来之际,现将在北曹庄战斗牺牲的革命先烈名单首次公布如下。光明皎洁如日月,英名长存若山河。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些为民族解放而牺牲的革命先烈。

肃宁县北曹庄战斗烈士名单

  

 

信息检索 标题
正文
点击排行
本类推荐

Copyright @ 2010-2020 沧州党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中共沧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办 冀ICP备1100537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