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鉴政沧州 >>正文
2018年第15期
发布时间: 2018/8/6 16:27:24

 

【党史珍闻】

聂荣臻建“爱民桥”

  1938年初,晋察冀边区党政军机关由河北阜平迁驻山西五台金岗库村。这年初春,聂荣臻了解到,金岗库村前的清水河,一到冬天结了冰,人畜过河就很困难,不是人摔倒,便是牲畜扭伤。夏天山洪暴发,人畜过河就更困难了,乡亲们无法像往日那样过河上山砍柴、种地。河对岸的田地不能适时耕种,误了农时,影响粮食收成。没有一座桥,老百姓实在是太困难了。阎锡山统治时期,地方官吏借口修桥,曾几度向村民勒索钱财,却只要钱不见修桥。老百姓气愤地把这条清水河叫成“害民河”。聂荣臻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立即动员军区干部战士为民众义务修桥。

  任务一下达,广大指战员情绪十分高涨,决心建好这座“爱民桥”,为老百姓排忧解难。村里的群众听到这一消息,喜出望外,纷纷奔走相告,整个山村都沸腾了。

  聂荣臻亲自挂帅设计图纸,察看地形,召集村干部与群众了解水情,开座谈会征求群众意见。方案确定后,便立即行动起来。

  聂荣臻指挥战士们冒着严寒,上山坡砍树,下河滩测量。战士们站在冰凉的河水里打桩,腿脚都冻得红肿了,还要坚持干活。村里的群众看了深受感动,心疼不止,便主动给战士们送水、送饭、送棉衣……

  经过十几天的艰苦奋战, 一座宽4米、长30余米的五孔木石结构大桥就建成竣工了。这座共产党八路军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从此屹立在金岗库村人民的心中。

【本刊专稿】

聆听朱德总司令雨中讲话

杜 敬 石 坚

  1947年6月10日,《冀中导报》编辑部住在肃宁县管中堡村。当时都是住在农民家里。一天,社长王亢之同志突然来通知我们,要到黑马张庄去开会。黑马张庄属河间县,离肃宁县的管中堡只有几里地,当时中共冀中区党委和冀中军区住在那村。

  我们很自然地随口问了一句:“开什么会?”

  老王面带微笑地说:“去了就知道了,是县团级以上的干部会。”战争年代,为了保密,有些会在事前是不告诉内容的。那时报社连自行车也没有,我们十来个人步行去了黑马张庄。进了一个大院,看到地上摆了好多盖房用的檩条,一排一排的,是让大家坐的。前面摆着一张小桌,显然是给会议主持人准备的。人坐满了,都是冀中区党政军机关的干部,约有100多人。

  我们刚坐下几分钟,冀中区党委书记、军区政委林铁同志陪着朱总司令来了。这时,静静的院子里顿时沸腾了。“朱总司令万岁!”“欢迎总司令!”“祝总司令健康!”口号声响彻云霄。

  敬爱的总司令——几百万大军的统帅,是那样慈祥,那样平易近人。他满含微笑,健步走到那个小桌后面,总司令身穿旧军装,衬衣的袖口还是破的。大家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看着总司令,又是一阵长时间的掌声。我们两人作为报社的工作人员,就在几个月前,曾编发了大量庆祝总司令60寿辰的报道,今天又亲睹总司令的风采,更是无比激动。

  林铁简单讲了几句,就请总司令讲话。只见总司令手里拿着张纸,像是讲话提纲,戴上眼镜,开始讲话。他的眼镜不断地摘下,又戴上又摘下,显然是一副花镜。

  总司令分析了全国各解放区特别是晋察冀战场形势后说,我们的部队是人民的勤务员,要为人民服务。部队脱离群众,就会走向失败,要把纪律整顿好,首先是上边,要严格要求。谈到战略战术时,总司令说,打歼灭战是红军传统的战略思想。一定要贯彻打歼灭战的思想。党政军民结合一体,各级都建立后勤指挥部,从地方上挤出两万部队充实野战军。总司令具体提出了打歼灭战注意的事项后,强调指出,不但要有打垮敌人的威力,还要有压倒敌人的气势。我们要在政治上压倒敌人,瓦解敌人。我们还要学会自己的建军方法,学会依照自己的情况去带兵、养兵、练兵、用兵。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在什么地方打什么仗,遇到什么敌人打什么仗。我们在战略上要轻视敌人,决心要完全消灭他;但在战役战术上必须慎重,不可轻敌。要经常调查研究敌人的特点,研究出消灭他的方法,既不能抄袭别人,也不能千篇一律。总司令铿锵有力字字珠玑的教诲,大家听了豁然开朗,备受鼓舞。

  总司令讲话中间,突然下起小雨,大家坐在雨中,照样聚精会神地听,林铁拿起一顶草帽,给总司令戴在头上,总司令立即摘下,放在小桌上。过了一会儿,卫士又给总司令戴上一顶草帽,总司令又摘下来扣在小桌上那顶草帽上。就这样总司令和大家一起淋在雨中。虽然雨下得越来越紧,但是人们似乎不觉得下雨。总司令的话,像滴滴春雨,像点点甘露,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大大增强了人们争取胜利的信心。

  不久,青沧战役,歼敌1.3万余人。接着,朱总司令又和聂荣臻司令员一起到冀中的白洋淀指挥保北战役。经军民奋战,一举歼敌8000多人,徐水、固城解放了!

  清风店战役歼敌1.7万多人,活捉敌军长罗历戎。

  10月31日,朱总司令与杨得志、罗瑞卿、杨成武共同拟定了攻打石家庄的作战部署,我军于11月12日攻占石家庄,歼敌2.4万余人,这个战略重镇回到人民的怀抱。总司令致电聂荣臻转晋察冀军区全体指战员:“仅经一周作战,解放石门,歼灭守敌,这是很大的胜利,也是夺取大城市之创例。特嘉奖全军。”我们作为《冀中导报》的编辑,每天编发一个个胜利消息,兴奋得经常彻夜不眠。

  当时,总司令的心情是何等高兴、欣慰!他一连写了《冀中战况》《贺晋察冀军区歼蒋第三军》《新农村》《十月战况》《攻克石门》等多首诗篇。《攻克石门》的诗句是:

  石门封锁太行山,勇士掀开指顾间。

  尽灭全师收重镇,不教胡马返秦关。

  攻坚战术开新面,久困人民动笑颜。

  我党英雄真辈出,从兹不虑鬓毛斑。

  冀中军区司令员孙毅,在冀中区庆祝大会上,高声朗诵总司令的诗,博得全场热烈的掌声。

  从此,晋察冀战场、冀中战场转入进攻,华北晋察冀、晋冀鲁豫等解放区连成一片。广大军民以无比兴奋的心情,继续乘胜前进,迎接全国的解放。

(杜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原社长、党组书记;石坚,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专题史料】

永铸在无名英雄纪念碑的不灭灵魂

——拜谒肃宁县北曹庄四十八烈士墓

孙福军

  时光流逝,带不走对历史的回忆;光阴荏苒,磨不掉对英雄的敬仰。在中华民族抗击侵略、救亡图存、坚苦卓绝的革命历史中,肃宁县北曹庄四十八烈士墓,就是永铸在无名英雄纪念碑的不灭灵魂。

  一、北曹庄之战,四十八名勇士为国捐躯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加紧了对中国的全面入侵,沿着平汉铁路和津浦铁路疯狂向南推进,妄图一举实现对中国的全面控制,使中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9月24日,日军占领了沧州,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杀戮掠夺,制造了数不胜数的血腥案件。但沧州人民没有屈服,他们从血泊中站立起来,英勇还击侵略者,抗日的烽火燃烧在沧州大地。

  1938年底,又是一个寒凝大地的隆冬,一支八路军劲旅越过平汉线,直奔冀中平原抗日前线。八路军一二〇师在贺龙率领下,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于1939年1月25日到达冀中的任丘、河间、肃宁一带。

  就在一二〇师部队刚刚与冀中军区部队会合的当天,敌人从平汉、津浦两条铁路线上,调集两个联队、两个大队加上一部分伪军,共计7000余人,兵分五路,从东、北、西三面向冀中发动了第三次“围攻”。敌人的意图很明显,就是企图将立足未稳、刚刚到达的八路军一二○师主力部队压迫在任丘、河间、肃宁地区消灭之。

  面对敌人的疯狂“围攻”,贺龙师长沉着应对,立即进行作战部署,命令七一六团在河间以西的北曹庄、梁村、大曹村集结待命,任务是待机打击由河间出扰之敌。七一六团团长黄新廷、政委廖汉生接受任务后,立即派出第三营第十连在北曹庄占领有利地形,向河间方向警戒。

  2月2日一清早,河间之敌日军宫崎联队第二大队及伪军一部共300余人,携带山炮、步兵炮各1门,沿公路向西开进,企图进攻肃宁县城。宫崎为了迷惑我军,出动前故意散布假情报,说是近期不出城“讨伐”,3日才出城“讨伐”。可是,他们的人马刚走出二三里路,就有群众骑着自行车抄近路飞快地向我们的前沿部队报告消息。也有的群众看到我们的部队刚刚到达,在前沿就有一个连挡着,担心我们的部队人数少,装备又差,打不过敌人,开始有些慌乱,有的开始向后方跑去。梁村一户人家办喜事,新郎没顾上脱下新衣,撒腿就跑。

  黄团长和廖政委看到这种情况,一面进行战斗部署,一面安抚群众,叫他们不要害怕,敌人来了有部队顶着。大约9点左右,敌人向北曹庄进行火力炮击。驻守在北曹庄的十连在连长杨福明的带领下,火速拉到村外占领有利地形,待敌人炮击过后,组织优秀射手先撩倒几个日军,以引诱敌人。当时的日军将骄兵狂,根本不相信有谁敢阻截他们,遭到痛击后就在炮火掩护下吼叫着猛扑上来,企图将我军一口吞掉。十连阵地王家坟被打成一片火海,百十棵柏树立刻弹痕累累枝桠零落,有的坟头被炸去半截。当敌人接近我前沿阵地50至30米处时,十连官兵各种枪支一起开火,一排排手榴弹落地开花。尽管敌人大炮、机枪火力十分凶猛,但十连战士却像钉子一样牢牢钉在那里,连续打退敌人多次猛攻,阵前敌尸横陈。为消灭中堡店村东娘娘庙的日军机枪火力点,十连一位年轻的战士匍匐迂回接近敌阵,连投两颗手榴弹消灭了敌人。他自己也身负重伤,肠子拖出腹外。这位刚毅的战士鼓起最后的勇气,一手托住肠子,一手抓过机枪,艰难地返回我军阵地,壮烈殉国。

  黄团长从敌人的行动中进一步证实:日军并不知道我军主力部队到来,孤军与我遭遇,出乎意料。他决心抓住战机,歼灭这股敌人,夺取首战胜利。

  英勇的第十连在曹家庄牵制住不可一世的宫崎联队的疯狂进攻,为七一六团围歼这股敌人赢得了战略主动。黄团长迅即调整战斗部署,集中兵力,从南、西、北三面向中堡店发起冲击,不给敌人喘息之机。双方激战3小时,我军越战越猛,敌已渐不支,龟缩村内,依靠村舍负隅顽抗。下午3时,河间、任丘方向日军400多人,分3路前来增援。其中,一路骑兵150余人。增援之敌与中堡店日军会合后,以猛烈火力向七一六团射击,并组织骑兵、步兵轮番冲击,企图夺回杜中堡、北曹庄以北阵地。坚守在北曹庄的十连勇士们以旺盛的斗志,利用地形,充分发扬火力,沉着机智打退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战至黄昏,黄团长下达全面出击的命令,七一六团官兵跃出战壕,从四面八方冲向敌阵,与敌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近战。敌人再也支撑不下去了,于夜半拉着30多辆大车的尸体和伤员,仓惶向河间城逃去。

  这一仗共歼灭日军140余人,首战告捷。但坚守在北曹庄的十连官兵也有48人英勇牺牲。北曹庄歼灭战之后,一二○师在师长贺龙、政委关向应的率领下,采取避实击虚和内外线相结合的战法,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接连在大曹村、邢家庄和黑马张庄四次战斗中使日军遭受重创,四战四捷,声威大震,有力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

  二、村里人集资为四十八烈士建碑,清末拔贡撰文世代缅怀

  北曹庄战斗痛歼了日本兵,振奋了人心,八路军将士也有48人壮烈殉国。战斗过后,村民把散埋在几处的烈士遗体集中起来重新进行安葬。

  一个冬日下午,在肃宁县国教办主任刘欢迎陪同下,我们来到北曹庄四十八烈士墓凭吊。四十八烈士墓位于村东北面一片开阔的土地上,布局简单大方,透过外围的铁栏杆,便能看到宏伟的墓碑和肃穆的英烈亭。当我们来到这里时,村干部和一位叫曹颖的老人早已在这里等候,村干部介绍说:北曹庄之前叫曹中堡,与邻近的管中堡、杜中堡、谢中堡和中堡店5个村,合称五中堡。7年后,烈士墓地周边5个村的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在北曹庄村东北面一片开阔的土地上,集资为48烈士竖起了墓碑。中堡店村清末拨贡张春轩先生受乡亲们委托,专门写了碑文。现在墓碑就安放在左侧的烈士亭内。走进亭内,曹大爷轻抚着亭内石碑上的刻字,默默地为我们读起北曹庄四十八烈士墓碑文:

  殉国烈士者,当民国二十七年夏历十二月十四日在河郡城西距城十里之中堡店村,一二零师亚五团(应为亚六团——编者注)围攻日寇,激于爱国热忱,勇烈杀敌,为国流血而死义者也。……群众追念功始,佥愿立石暮门;以旌其当年杀敌成仁之行,呜呼盛矣!……十有四日,日寇百余名携机枪重炮西犯,至中堡店村,为我忠勇抗战驻营曹家中堡之八路军阻截,两军开火,枪炮齐施,备极惨烈!时至日中,日寇不退,我军忿甚,奋顾不身,冒弹蛇形,四面进攻,将敌包围,夺获机枪一挺,是时敌寇死者八十余名,我军因不得地势,冒弹进击,殉国者亦四十八名,……翌日,村民收殓忠骸,各于就义所近之地丛葬焉。此当日我军抗战英烈杀敌流血殉国之实在情形也。所可惜者,烈士之姓名籍贯无处调查,吾人无以名之,只名之曰:八路军中堡店战役殉国四十八烈士之墓而已。

  窃思:此四十八烈士殉国之时距今七年,此七年之中,腐败部队一隅雌伏,生既无价值,死更乏意义,以视此救国死义之烈士光明皎洁如日月,英名长存若山河者,其轻重相去何远哉。

  兹当勒石司事诸君,乞文表墓,事属旌扬忠烈未便却辞,因不揣简陋叙次其始末如右,以慰忠魂而昭激劝。并系之以铭曰:

  七七变起 国军垂翅 日寇长驱 入我腹地

  腊月四日 河郡占据 十四西犯 至中堡店

  八路截击 两军鏖战 日兵百余 死者过半

  残余日寇 猥缩民户 夺机关枪 我军如虎

  乘夜兔脱 狡黠如鼠 我军猛进 亦有伤亡

  杀敌致果 我武惟扬 为国捐躯 肝胆芬芳

  幽圹永闷 声闻宁寂 永驻千秋 巍巍铭石

    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夏历正月上旬 五中堡公立

  曹老说:“当年我只有9岁,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情形。亲眼目睹了这场血与火的战斗,八路军将士打得好啊!给我们中国人出了一口气”。战斗结束后,部队迅速转移,村民把散埋在几处的烈士遗体集中起来重新安葬。人们看到,有的烈士衣袋里装的竟是趴满糠皮的谷面饼子和糊焦的锅巴。“老八路”就是吃着那样的东西献出生命打败敌人的。掩埋烈士的乡亲们有人垂泪叹息,有人失声痛哭。后来才知道进驻北曹庄的队伍是一二〇师七一六团第十连,那是一个战斗作风顽强的老红军连队。很多人来自遥远的湘鄂西根据地,经历了千难万险的长征,又从晋西北跋山涉水来到冀中,牺牲在北曹庄,做了无名烈士。后来我当了兵才知道,功勋卓然的人并不一定就会显身扬名,战争中太多的不确定因素留下了多少让人无奈的遗憾!

  三、两修烈士墓园,让英雄精神励志育人

  时间虽已过去了多半个世纪,当地村民对于八路军的感情却依然深厚。1996年,北曹庄等村的村民集资重修墓地,将土坟的外围砌上红砖。20世纪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原七一六团政委廖汉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原七一六团团长黄新廷两位将军,都没有忘记在那次血战中杀敌殉国的英烈,先后临墓凭吊。廖副委员长慨然题词:“抗日英烈永垂不朽”。

  2007年,县委、县政府为铭记四十八烈士的丰功伟绩,激发全县人民建设小康社会的革命精神,决定将四十八烈士墓的修建列入县委、政府的一项重大工程,在原来墓地的基础上,将原来的红砖改砌为大理石,将墓地扩建为墓园,大理石墓高3.25米、长17.5米,正面镌刻着六个烫金大字“四十八烈士墓”。在大理石墓的正面树立了一座石碑,镌刻着廖汉生副委员长临墓凭吊时的题词:“抗日英烈永垂不朽”。在纪念碑的左侧还盖起了英烈亭,将张春轩撰文的石碑挪至其内。在墓园内三面种上了48棵松树,以象征这48位英烈。

  县国教办主任动情地说:曹大爷不仅是当年那场战斗的见证者,而且受英雄精神的影响,于1946年参军入伍,先后转战哈尔滨、内蒙古、山西等地,解放后又参加了抗美援朝。1984年离休后回到老家北曹庄居住,义务承担起守护四十八烈士墓的责任,一守就是30多年。除了祭奠先烈,他还为扫墓者宣讲历史。每年的清明期间,都有很多单位及个人来此扫墓瞻仰,每当接到邀请讲解时,他都欣然应允,有时一上午讲解六七场。曹老不止一次地说:“这些战士没有留下姓名,也不知道是哪里人,但他们都是我们的亲人!我本人作为那个年代的亲历者,只要我还活着,只要有人听,我就要继续讲下去!”

  烈士可以无名,但忠魂永远不朽!一个国家不崇尚英雄,就不会再有英雄!一个民族不敬重烈士,就不会再有滋生烈士的土壤!肃宁县党委、政府和肃宁人民没有忘记烈士,没有忘记48名英雄。近几年来,肃宁县各级党组织和各部门、社会团体、学校、企事业等单位,利用清明节等机会,组织党员干部、青少年来到四十八烈士墓,重温那段难忘历史,缅怀英烈事迹,传承英烈精神。每年“七一”党的诞生纪念日,本县党政机关在这里举行新党员入党宣誓、老党员在此重温入党誓词。一些中小学校还把这里作为学生暑期夏令营基地,进行爱国主义品质的灌输熏陶。

  (编者注:市委党史研究室征集到北曹庄战斗牺牲的48烈士名单,包括籍贯、年龄、职务等。同时,还征集到大曹村、黑马张庄、齐会等战斗部分牺牲烈士名单)

(作者系沧州军分区军志办主任,沧县武装部原政委)

【忆昔话往】

突降之灾——1997年黄骅风暴潮

贾肇明

  1997年8月20日这天,对渤海湾沧州沿岸的广大渔民来说是一个不幸的日子。这一天他们遭受了特大风暴潮的袭击,蒙受了巨大损失,特别是黄骅市南排河镇。

  南排河镇是黄骅市的渔业重镇,地处渤海湾西岸,北起与天津市接壤的歧口,南至黄骅港,区内海岸线长55公里,辖21个自然村和1个居委会,总人口4.5万人。这里地势平坦,平均坡比0.9‰,海拔高程为2米。为了防止海潮的袭击,1966年,当时的黄骅县政府曾调集上万民工,在贝壳沙堤上,修建了一条高4.5米的防潮海挡。几十年来,这条人工屏障保护了黄骅渔村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不受海潮的侵袭。

  渤海湾水文自然条件优越,饵料丰富,是鱼、虾产卵繁育的良好场所。这里发展渔业生产得天独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渔区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形成了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水产品加工、盐业和畜牧养殖五大支柱产业。到1996年底,全镇拥有机动渔船1600艘,养殖池塘3.8万亩,盐场14家,盐田18万公亩,冷冻厂53座,水貂存栏l5万只;并形成了水产品运销、商业服务业和渔船修造、机械、化工、渔网、鱼粉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1996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16亿元,人均收入4200元。1997年,渔区各行各业又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特别是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发展更为迅速,海洋生产实现了由近海到远海、由木壳船向铁壳船的突破,1至8月份,海洋捕捞实现产值1.0554亿元;以斑节虾为主的海水养殖成绩显著,1万亩头茬斑节虾收获丰收,收入3000万元,2万亩二茬斑节虾和1万亩东方对虾长势喜人,9月份即可出池。渔民们看着这丰收在望的景象,无不欢欣鼓舞,处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然而,人们万万没有想到,一场灾难正向他们袭来。

  进入1997年8月中旬,河北省气象台就不断发出近期可能有大风暴潮的警报。8月18日,沧州市委、市政府向黄骅渔区发出了准备抵御风暴潮的明传电报。黄骅市委、市政府立即派出抗御风暴潮领导小组进驻南排河镇。8月19日上午,领导小组会同南排河镇党委、政府,召开了包括南排河镇21个村的支部书记、村主任和省、市驻镇企事业单位及各大企业负责人参加的防潮抗灾动员会,会议全面布置了黄骅沿海的抗灾工作。会后各村立即对防区的海挡进行突击检查,加固破损险段;各船厂立即用编织袋装土填堵船坞出入河坞道口;镇属各村、各单位成立防灾领导小组,组织由青壮年劳力组成的抗灾突击队,保证险情来时拉得出,上得去;镇政府成立以镇长为指挥长、党委书记为政委的防潮指挥部,负责全镇防潮抗灾工作。指挥部立即派出监测人员,严密监视潮位变化情况;动员住宅地势低洼村庄的群众尽早向高地转移,并派专人逐户逐人督促检查;各村组织3~5艘小型船只,准备救援;号召动员养虾渔民尽早出池销售。

  领导小组和镇全体工作人员数次到村进厂督促检查落实情况。

  19日18时,国家气象局海洋监测中心通报监测中心监测结果,11号台风已进入渤海湾,沧州市政府立即通知黄骅市委、市政府:11号台风即将在黄骅登陆,黄骅全市要注意做好迎战特大风暴潮的一切准备。灾情就是命令,全市上下迅速紧张有序地行动起来,黄骅市对全市抗灾工作做出了总体部署,迅即调度黄骅市电力局、公安局、邮电局、水利局、水产局、民政局、卫生局等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待命救灾,立即集中全市车辆、人员,统一调度支配,将大批抗灾设施和物资迅速运抵海区;市交通局派出40多台机器设备和工作人员,加入到固堤防险的队伍;百里海堤人头攒动,与灾害争分夺秒地抢夺时间。

  8月20日,11号台风袭来,从上午开始大风挟着暴雨无情地席卷海区,东风风力10级以上,阵风12级。此时正值天文大潮,按正常的潮汐规律,下午两点半开始涨潮,高潮时应在17点。可是这天,13点刚过海潮突然猛涨,各观测点纷纷报警。13点30分,张巨河站首先报告海水已漫过河堤20厘米,正在向村内漫淹。情况危急。接着,海水倒灌进村进厂的报警接踵而至,歧口村、后徐家堡、南排河船厂、水产站等险情频发。消息立即传到市委、市政府,沧州市委常委、黄骅市委书记阎兴华、市长李振伦,市委常委、办公室主任宋有洪即刻赶赴设在南排河镇的防潮抗灾前线指挥部,市人大、政府、政协的领导和市直有关部门领导干部也相继赶到,立即分头进驻渔村和企业,与干部群众一起奋战狂潮。

  就在这一时刻,歧口村党支部书记刘树英、村主任王永贵带头冲向码头上的供电房,抢卸抢运电机等供电设备,使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后徐家堡村主任姬长重不顾家里进水、妻子孩子危险,坚守在海堤上,镇定地指挥大家抢险护堤。

  大辛堡村支部书记王金海、村主任任国胜在没膝深的水里围着村子巡查,在一所土房里发现了一位受困的老人,他们冲进土房,背出老人;羊二庄镇政府出动境内的所有车辆,把地势低洼的刘洪博村村民转移出村。

  就在同一时刻,狂潮拍断一只渔船锚绳,冲向张巨河村大桥,一旦船桥相撞,必定船毁桥坏。就在渔船和大桥相距咫尺的紧要关头,潮头跃出几个壮汉,死死抵住冲向桥墩的渔船,又协力把船推到安全地方,冲在最前头的村支部书记王淑杰不顾被船舷蹭破的肩膀被海水浸得火辣辣的痛疼,又奔向村里搜救村民。

  台风掀起近20米高的狂涛排山倒海地冲向海堤,压过海挡,到15点40分,百里长堤终被狂涛全线摧毁。发狂的海潮像脱缰的野马,奔泄而来,淹没了虾池,冲断了海防公路,漫过了盐田,又冲向生机盎然的农田,漫到离海岸线l0公里的中捷公路。为了确保护堤人员的生命安全,指挥部下达了“护堤人员全部撤离”的命令。副市长张占省在大辛堡村与群众共护海挡,接到命令后,他们已被潮水围困,齐胸深的海水冻得他浑身发抖,可他仍不顾个人安危,指挥组织群众转移,直到救护人员把他拉上船后,才与众人最后离开大堤。

  下午4点55分,风暴潮位高达4.2米,达到有记载以来的最高点。这时,沧州市委书记吴振华、副书记赵维椿,沧州军分区司令员冯青春等领导赶到灾区,冒雨视察灾情。吴振华书记指示:“一定要确保人民的生命安全,尽量降低财产损失,及时查清灾情,调动各方面力量,帮助灾区人民恢复生产。”

  随着台风的西移减弱,到下午6点,狂虐的风暴潮的能量达到极致后,终于停顿下来,不久潮水全线后退,至午夜,各观测站报告水位回落到常规潮位。

情系灾区

  灾情发生后,省委、省政府立即发来电报,对灾区人民表示慰问,并由省政府副秘书长孙凯带队率领十几位厅级领导于当日深夜10点赶到灾区,带来了省委、省政府领导对灾区人员的关心和爱护,带来了全省人民对灾区的支持。省、市领导的关怀,极大地鼓舞了灾区人民抗灾自救的热情。

  黄骅市委、市政府次日即领导全市开展了灾后重建工作。8月24日黄骅市委、市政府发出了《关于做好海区抗灾自救工作的意见》,8月27日,黄骅市委、市政府在南排河镇召开了抗灾自救动员大会,号召全市人民团结起来,克服困难,组织生产,减少损失,重建家园。市委、市政府还要求相关科局对口支援沿海21个村庄,帮助广大渔民恢复生产。会后,各科局立即行动,派出人员,带上救灾物资和资金,给灾区人民有力的支援。特别是电力局、交通局、城建局、劳动局、水利局等单位想灾区之所想,急灾区之所急,派出得力人员和机械,投入资金,帮助各村修复被毁海挡、公路,以防新的风暴潮的袭击。

  潮水无情人有情。沧州全市人民情系灾区,奉献爱心活动也迅速展开。各级领导带头解囊,干部职工积极响应,全市企事业单位及友邻单位伸出援助之手,短短的10天时间,50多万元赈灾捐款便送到灾民手中。

  “8·20”风暴潮虽然时间很短,但破坏力极大,正面冲击渤海湾沿岸南北范围达100公里之广,黄骅沿岸又是主风暴潮最高地带,所以给南排河渔区造成巨大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共有3万亩虾池被淹,损失对虾产量900吨,产值l亿元;毁坏养虾设施多处,价值4500万元;14个盐场全部进水,冲融原盐3万吨,盐田设施全部被毁,损失1490万元,崩溃海挡50公里,冲毁土方247.5万立方米,损失l980万元;损坏渔船26艘,损失52万元;毁坏大小闸涵418座,损失213万元;毁坏电力、通讯线路35公里,毁坏机井4眼,变压器12台、电机28台、配电室l4处,直接经济损失800万元;受损企业614家,造成损失1000万元;全镇共有14200间房屋进水,倒塌30间,成为危房的3470间,损失180万元;全镇50公里柏油公路不同程度受损,经济损失250万元。仅仅5个多小时的时间,就使渔区直接损失达2.04亿元。但由于组织得力,没有造成一例人身伤亡事故。

  面对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灾区人民毫无惧色。

  21日清晨,渔区各码头不约而同地响起了响亮的号子声,在这雄壮豪迈的号子声中,人们肩拉纤绳把被大潮冲上岸搁浅的渔船拖回渔港。在拖船的队伍中,有渔民,也有村镇干部。他们拧成一股劲,尽快修好船、补好网驶往大海,加班捕捞,弥补灾害造成的损失。

  “养虾大王”宋云清1500亩斑节虾“全军覆没”,损失300多万元,但他脸上没有丝毫凄苦之情。他十分自信地说:“我是靠党的好政策富起来的,今年虽遭了灾,但有党和政府的支持,自己勤奋苦干,一定会重整旗鼓,重新发展。”

  灾后第一天,南排河造船厂的职工就开始清理车间的淤泥。大潮到来前,工人们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加固了所有机器设备和待修造船只、物料,对厂里的一草一木都做了安全处置。风暴潮到来时,厂区积水1.5米,但却没有漂走一根木料,没有损坏一台机器。灾害一过,马上恢复生产,抢修受损船只。各养虾单位和个人共出动了200多台机械,对被毁池塘进行修补,并立即做了补苗,放养了脊尾白虾等速生品种;大辛堡、前徐家堡、后徐家堡等村及时修复被损机井,迅速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之急需。

  灾后的渔区人没有气馁,没有消沉。灾后第一天,村镇干部就对48户重灾户进行了妥善安置,使他们解除了忧虑,稳定了情绪。全镇上下不等不靠,发动3万人抗灾自救,加之全市人民的大力支援,仅用了15天时间,工业、渔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便转入正常。在损失严重的地段又修起了简易海挡,防止潮水侵袭。

  抗灾自救结出了丰硕成果。到年底,养殖业实现产量2400吨,产值6800万元,分别比l996年增长了9%和4.6%;海洋捕捞产量6.5万吨,产值2.8亿元,分别比1996年增长44%和27%,做到了大灾之年大增收。

  大灾过去了,横亘大海边几千年的海堤被冲毁了。河北省水利和地质专家及有关部门召开专题会议,认真分析此次灾情,一致认为土质海挡抵御自然风浪的冲击能力太差。为保障海区工农渔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百年大计,黄骅市委、市政府决定修建高标准水泥护坡海挡。河北省政府迅即批准工程规划并下拨工程款3000万元。1997年9月11日,黄骅市委、市政府召开了修建海挡重建家园动员大会,号召南排河人民苦干一个冬春,完成海挡修建任务。1997年11月,全镇动员劳力8300多人,各种机械300多台,掀起了重建海挡的热潮,到1998年3月,按期完成了55公里海挡的土方任务,接着又分三期完成了水泥护坡砌筑。一条长55公里,高5.3米的石彻水泥护堤全部高质量完工,成为保护渤海湾海岸的钢铁长城,呵护着沿岸勤劳的人民重建美好家园,幸福和谐的生活。

(作者系黄骅市政协文史委原主任)

【信息窗】

  东光县政协教科文史委编辑出版《红色堡垒》《光照人生》 《红色堡垒》记述的是1937年9月东光县城沦陷至1946年2月东光县城解放,以堡垒村、堡垒户为重点,一个个农村老百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革命故事。内容鲜活生动,激人奋进。《光照人生》通过抗战时期发生在东光县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再现了在民族危亡之际,东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畏强暴,奋起抗争,历经艰难,前仆后继,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不懈奋斗历程。

信息检索 标题
正文
点击排行
本类推荐

Copyright @ 2010-2020 沧州党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中共沧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办 冀ICP备1100537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