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十九大精神】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
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曲青山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这些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指明了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生死相依、血肉相联,阐明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的文明大国,在历史上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只是到了近代,才由于各种原因落伍了。但先进的中国人不甘落后,无数仁人志士“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拯救民族危难,写下了不朽的历史篇章。
(一)中华民族曾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的文明都曾中断过,唯有中华文明有国有史一直传承到今天,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福了全世界。指南针使远海航行成为可能,造纸术促进了人类文明发展,火药改变了战争的面貌和形态,活字印刷使知识和信息得到广泛快速传播。16世纪以前,影响人类生活的重大科技发明约有300项,其中中国人的发明占175项。英国人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现代科学技术登场前十多个世纪,中国在科技和知识方面的积累远胜于西方。”
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彰显了经济文化发展的繁荣景象和中国社会治理的博大智慧。据有关研究得出的结论,1750年中国工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2.8%。康熙年间,全世界50万人口以上的10个大城市中,中国占了6个。直到182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仍占世界总量的32.9%。
(二)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复兴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了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积贫积弱的深重苦难。但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挺起脊梁、奋起抗争,以百折不饶的精神,进行了一场场气壮山河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史诗。
1840年英帝国主义发动的鸦片战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近80年间,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和各种政治力量都曾登上历史舞台,力图挽救中国于危亡之中。但无论是太平天国起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以失败而告终。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在中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但这个革命并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此后,政党政治在中国兴起,当时在北京、上海等地曾出现过大大小小300多个政党和政治团体,但大都昙花一现,很快就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消失了。
近代中国历史表明,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都没有能力承担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20世纪上半叶先后建立的不同性质的政党、政团也都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没有先进的阶级作基础,未能提出正确的纲领并发动人民群众,以解决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所面临的迫切问题,没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因此,它们的失败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二、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已走过96年光辉历程。96年来,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一次又一次推动中国社会实现伟大飞跃,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先后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一是救国,二是兴国,三是强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这三件具有内在必然联系的大事,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演进的大逻辑,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同人民群众一道顽强拼搏、接续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谱写的光辉篇章。
(一)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前提。1921年7月,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在近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中,在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伟大历史贡献,其意义在于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二)兴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伟大历史贡献,其意义在于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和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光明前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一伟大历史贡献,其意义在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同志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中华民族充满自信,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四)党的伟大历史贡献对中国的意义和世界的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的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近70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贡献,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历史的启示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推动者、引领者、实践者。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敢于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攻克的难关,从胜利走向胜利。这一切给我们以深刻的历史启示。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先进理论指导,没有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领导,没有先进政党顺应历史潮流、勇担历史重任、敢于作出巨大牺牲,中国人民就无法打败压在自己头上的各种反动派,中华民族就无法改变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我们的国家就无法团结统一、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日益走向繁荣富强。历史事实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二)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历史告诉我们,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在改革开放近40年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历史事实表明,封闭僵化的老路是一条死路,改旗易帜的邪路是一条绝路,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一条发展繁荣中国、稳定中国的新路、正路、大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三)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历史告诉我们,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民族的大团结和与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大团结,这是我们党克服各种困难、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力量源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和共同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建立起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聚合起磅礴之力。历史事实表明,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长期实行的群众路线和爱国统一战线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四)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历史告诉我们,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国土广袤、人口众多、经济文化曾经严重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我们不仅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在精神上也要强大起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撑,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历史事实表明,我们党和人民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就是因为我们拥有强大的中国精神,这是我们独特的政治优势。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它是我们凝心聚力的兴国强国之魂,是我们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弘扬践行的中国精神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作者系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
【党史珍闻】
周恩来 “把任务交给群众讨论”
在周恩来博大精深的思想中,蕴含有丰富的协商民主精神。他说,“有不同的意见要进行充分讨论”,要“发表各种不同的意见,彼此讨论、研究、切磋,以求得更好的认识”;他还指出,“议事精神不在于最后的表决,主要在于事前的协商和反复讨论”。
在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他强调:“各民主党派在执行共同纲领的步骤上,已经有而且将会有某些意见的不同,甚至有某种程度的争辩……这种差别和争辩,不仅是许可的,而且是必要的。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秘书处印发许多人的意见书,不管其中的意见对与不对,合乎实际与否,都值得提供大家参考和研讨,以利于弄清事实,辨明真理。”
对于群众的智慧与想法,他特别重视,一直强调要倾听群众的意见,主张与群众共决共治。他曾指出,“我们要知道,有不同的意见的人跟我们来讨论、争论,真理才能愈辩愈明”,因此,要“把任务交给群众讨论;开展比学赶帮竞赛;实行领导干部、专家、群众三结合,使人们畅所欲言,不要怕‘唱对台戏’”。他还强调:“一切党的支部,在其讨论有关群众利益问题的一切会议上,包括党的批判检讨会议在内,均应有党外群众参加,不许开秘密会议。”
在文艺创作方面,周恩来指出,“只要允许批评自由,就可以得到对立面的统一。只许一人言,不许众人言,岂不成了‘一言堂’么……所以,我们要造成一种民主风气……先定一个框子,拿框子去套,接着是抓辫子、挖根子、戴帽子、打棍子,那就不好了”。他指出,在协商过程中,必须用道理说服人,不要强加于人。
【本刊专稿】
冀中反攻的序幕
李 健
经过了七天七夜的战斗,1945年4月19日,敌人的坚固设防据点辛中驿终于被我攻克。冀中军区首长对这一胜利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此战揭开了冀中地区对敌反攻的序幕。
辛中驿,位于任丘南25里的平大公路(北平至大名)上,是掩护任丘至河间敌伪交通的重要联接点。拔掉它,即可北攻任丘,南取河间,将日寇纵贯我冀中地区的分割封锁线打开一个缺口,大大扩展我军活动的回旋余地,使我扩大解放区的斗争取得极为有利的阵地。
“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这是毛主席在《一九四五年的任务》的报告中向各抗日根据地军民提出的庄严号召。毛主席在报告中具体指示说:“我们必须把一切守备薄弱,在我现有条件下能够攻克的沦陷区,全部化为解放区,迫使敌人处于极端狭窄的城市与交通要道之中,被我们包围得紧紧的。”
攻取辛中驿,就是冀中九地委和九军分区在学习了毛主席指示后,根据军区的作战总意图而制定的计划。在学习中,我们曾展开热烈的辩论。因为当时大家对能不能反攻?能不能攻坚?认识上还不一致。有的认为:“冀中地区刚从日本鬼子的严重摧残下喘过一口气,像个被打倒了刚刚爬起来的人,气还不壮,反攻的时机尚不成熟。”有的认为:“我们部队现在还只能分散活动,不能集中作战,主力不在身边,现有的全是些穿着便衣的地区队和县区游击队,装备上也没有重火器,攻击敌人的坚固设防据点难以成功。”这些同志,显然是只看到我们困难和敌人有利的一面,而忽视了我军素质强、士气高、人民拥护等基本条件,尤其忽视了敌人已经走下坡路的事实。通过辩论,这种缩手缩脚不敢向沦陷区积极扩展的思想,受到了严肃批判。最后大家共同认识到:对毛主席讲的“现有条件”和“能够攻克”,我们一定要从高度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上去理解。辛中驿围攻战的胜利,雄辩地证明了只要敢于向敌人进攻、高度发挥主观能动性,毛主席“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号召,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辛中驿是敌人突出于我解放区内地的一个据点,设防特别坚固。有高达十丈余的主碉两个,还有副碉、暗碉、外壕、铁丝网等设施,在外壕和铁丝网周围,还埋设了大量的地雷、集束手榴弹。镇上驻有伪任丘县警备第二大队,人数150余,配有机枪、小炮等武器。与驻大城之日寇山田大队和驻任丘之加藤中队经常联合行动,“清剿”我解放区。伪大队长田文明,原是国民党的投敌分子,死心事敌、作恶成性,仅年前在石门桥惨案中,即残杀抗日群众40余人。有位小学教员一家6口,全被他投入井中,然后又填进石块活活砸死。其兽性发作时,竟在碉堡上向镇内随意开枪杀人,称之为“瞄活靶”,这样打死我男女同胞已不计其数。由此日寇山田对他大加赏识,扬言说:“有田文明防守辛中驿,皇军可无挂虑。”但当地群众却给他编了歌谣唱道:“阴间有个阎罗王,阳间有个田队长;有朝一日抓住他,剐皮抽筋砸脑浆。”
为了给攻取辛中驿制造条件,我们决定先给日寇山田大队一次打击,使其不敢轻易出城援助。正巧他这时出动至任丘一带“清剿”抢粮,乘其返回大城之际,我们令三十八区队、任丘支队和文新支队等于金桥设伏。4月13日下午,待敌进至我伏击区域内,四面枪响,将日伪军500余人压在古洋河的河槽里。战至夜间,敌始乘黑夜轻装突围狼狈逃跑。我杀伤敌60余,俘伪军一部,缴获大车百余辆及其他物资甚多。山田遭此重创,以后在辛中驿被围,田文明向他求援时,他自认“虎口逃生,实属侥幸,”就紧闭城门,再也不敢露面了。
打掉了日寇山田大队的气焰,算是打掉了日寇可能增援辛中驿的一个最大威胁。当我们一听到金桥伏击获胜的消息,马上就下令部队出发,当天晚上,就把辛中驿紧紧地包围起来了。
包围了辛中驿之后,进行喊话无效,我们经过准备,便发动了一次夜间强攻。结果,外壕过不去,梯子在半路上被炸断了,攻击没有成功。
这一下真是捅了田文明的“马蜂窝”,他嚣张得简直发疯了,在大碉堡上,摆了一口大油锅,锅里装灯心,天一擦黑就点燃,照得四周犹如白昼。认为他们有深沟高堡,我们是无可奈何。机枪步枪不停点地向外射击,田文明本人,竟赤着膀子、身背明晃晃的大刀,气势汹汹地站在碉堡上狂喊:“咱是中央派,前十年就在国民党当营长,对付你们这些红匪、土八路最有办法。你们别想在我这里找便宜。”他手下的喽啰,一到晚上也跟着叫唤:“鸡叫啦,你们快跑吧,明天皇军要来,小心你们的脑袋。”这些畜生们真是死到临头还执迷不悟。
这天,我和军分区副政委王道邦同志正在研究初次攻击失利的教训,忽然四十二区队政委李惠芹同志跑来说:“李参谋长,刚才任丘区小队有人提了个办法,说可以挖地道去炸碉堡,我们看这办法不错。”我一听很高兴,就转身和王副政委商量:“这办法很好,任丘三、七小队挖地道最有经验,挖挖试试看怎么样?”王副政委表示完全支持地说:“这个建议我们应该马上采纳,这说明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我们第一次强攻失败,就是没有发动群众想更多的办法。我们必须把群众中一切积极的力量都发挥出来,才能取得胜利。”最后李惠芹同志要走时,王副政委还叮咛他说,地道是要挖,但政治争取也不放弃,要广泛发动群众来做好这些工作。我们把坑道爆破、政治瓦解、夜间强攻三者结合起来,一定可以打下辛中驿。
这样,围攻辛中驿的战斗就掀起了一个群众性的高潮。周围数十里的男男女女,都卷进这个斗争前线上来了。乡亲们异口同声地要求:“同志们,只要能给咱除了这个祸根,你们需要什么,我们就支援什么。”自从1942年的“五一”大“扫荡”之后,冀中根据地的人民,在日军的铁蹄下已咬牙坚持了整整三年,现在扬眉吐气的日子到了,每人心里都燃烧着复仇的怒火,扑向敌人,势不可挡。看吧:民兵在堑壕里和战士们并肩作战,妇女儿童在道口上站岗放哨;到处是赶车、挑担、运送物资的人群,到处是搭棚张灯、烧水做饭的招待站;我军对敌人发动攻击时,乡亲们便呐喊助威、擂鼓助阵;我军换防下来休息时,乡亲们便演戏唱歌、热情慰劳。向敌人广播喊话的声音,也是有男有女,昼夜不停;并且还动员来不少伪军家属,指名道姓对碉堡里的伪军讲话、送信。
负责挖坑道的民兵和老乡,提出了“埋头苦干,不怕流汗,挖通坑道,碉堡上天”的口号。他们拿出全部的力量和智慧,来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坑道里点灯用大麻油烟气太重,他们就把自己家里的芝麻香油拿来点灯;坑道里空气流通不够,他们就扛了好多大风箱来设法通风。有的上班干过了还要接着干下班;有的白天挖过了晚上还要接着挖。这样,使坑道掘进速度进展很快。
困守在辛中驿的田文明,看见八路军和民兵几天来把他围得水泄不通,始感前途不妙,连连向周围日寇告急求援。但我们这次是采取“围点打援”的方针,有2/3的兵力在日寇可能增援的几个方向牵制着。所以南面河间县出来的百余名日伪骑兵试探,只和我们打援的三十四区队碰了个面,就吓得抱头鼠窜了,大城、任丘、高阳敌人一直不敢蠢动。有一天,我们哨兵遇到一个卖针线的小贩,发现他形迹可疑,经过检查,果然从他身上搜出一封密信,是任丘伪县长宋达民送给田文明的,信内称:“……我如增援出城,定受伏击,有全部被歼危险,县城亦将难保。我尽力促加藤中队长率日军援你,而加藤指令云:辛中驿可放弃,任丘不能出动……”看来,日寇对他所豢养的汉奸们的生死存亡,也无暇顾及了。这时我们还从内线关系的报告中听到:驻任丘日寇加藤中队的一个小队长,由于恐惧我根据地军民所发动的攻势,感到自己末日临头,武运不能久长,而剖腹自杀。我们用箭将信射入据点内,并把这些事用喇叭筒向伪军广播,引起伪军内部极度恐慌。
围困到第五天,伪军里虽然出现了许多动摇的迹象,但田文明仍死心顽抗,对我们的劝告和宽大毫不理睬。尤其当我挖坑道中间,因为第一次对敌迫近作业,经验不足,挖至外壕时被敌发觉,敌人用挖横沟和埋集束手榴弹爆破加以破坏之后,田文明则更肆无忌惮起来。正当我们喊话时,他竟将一个伪军当场砍头示众,把人头挂在碉堡顶上,并且站在碉堡上喊道:“你们别穷叫唤了,看看这就是听你们叫唤的下场!”这一下激怒了我们的战士,四十二区队的特等射手李小陆同志,“啪”的一枪打掉了田文明的帽子,吓得他赶快把脑袋缩了回去。
看到政治争取无效和坑道受挫,我们讨论决定,进行强攻。当时我们觉得这一仗是响应毛主席“扩大解放区”号召的首战,也是我们执行军区整个作战计划的第一炮,只能打胜,不能打败。为此经地委再次开会研究,批准了我们的强攻计划,并决定由我去前沿指挥。
19日夜,月色朦胧。一阵嘹亮的冲锋号响起,部队开始冲向敌碉。我和四十二区队长万振西同志,一起站在敌外壕边上的一个小院内,观察着战斗的发展。看得清清楚楚:由于我们没有重火器,轻武器的弹药也很缺;几年来打伏击、奇袭、化装袭击是有了一套,而对攻坚确实存在着困难。我亲眼看着战士们猛虎似的向上冲,但敌人在外壕内沿反斜面里筑有隐蔽掩体,一个劲地掷手榴弹;田贼带着特务亲自督战,把我们进攻道路封得死死的。部队连冲几次,都被敌人的密集火力阻止在壕沟外边了。
目睹当前这种情况,恨不得上去一拳将所有的敌人统统砸死。这时我和区队长万振西等几个同志当场研究。我心里想:难道攻辛中驿真的是“条件不成熟”和“不可能攻克”吗? 不,我们一定还要再作努力,决不动摇。在研究中,大家提出,刚才冲锋时看出敌人有个弱点,就是他一下把火力都集中到我们主攻方向上来了。东南、东面火力很弱,是个空隙。当时立即决定多搞几处佯攻,还可以从坑道里运动部队隐蔽接近敌人,这样一定可以打上去。经过具体安排,大家连声说:“好,就这么干!”
我们立即重新组织部队,准备再次发起强攻。天已经快鸡叫了,敌人也许以为我们会知难而退,不料我们突然又一次猛扑上来,而且还是多路“主攻”。敌人一时慌了手脚,火力分散了,阵容紊乱了。这时辛中驿周围到处是枪声,到处是喊杀声,几里以内的男女群众,也鸣锣擂鼓,呼声震天。突击队的勇士们,大声喊着:“为冀中人民报仇的时刻到了,冲啊!”他们冒着弹雨,跳过深沟,登上云梯,闯进敌碉。还有从地道里秘密钻进敌阵的战士和民兵,都一齐和顽抗的敌人展开了白刃搏斗。
20日拂晓,辛中驿的几座碉堡同时升起熊熊的大火,敌人被我大部歼灭。战斗刚结束,两个俘虏兵用门板抬着一个人走过来,负责看押的战士告诉我:“这就是田文明。”警卫员愤怒地拉开盖在田贼头上的毛巾,我看见他满脸血渍、气息奄奄,就对战士说:“把这罪恶滔天的畜生抬下去,他会受到人民严厉惩罚的!”
辛中驿解放了,证明毛主席的“把一切守备薄弱,在我现有条件下能够攻克的沦陷区,全部化为解放区”的指示,完全正确。冀中军区杨成武司令员和林铁政治委员,认为这一战斗已取得了运用坑道爆破和强攻坚固据点的初步经验。紧接着便在冀中地区连续发动了五次进攻战役,取得了极大的战果。在军区统一组织指挥下,仅我们九分区,从攻克辛中驿起,为时不足三个月,即毙俘日伪军4000余人,攻克县城5座,解放了西起白洋淀、东至渤海边的广大土地,使九分区一直扩大到天津的近郊。正像毛主席所指出的:“迫使敌人处于极端狭窄的城市与交通要道之中,被我们包围得紧紧的。”我们光荣地完成了毛主席的这一号召。
(作者文中身份为冀中军区第九军分区参谋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北京军区炮兵司令员)
【亮点工作】
让红色力量代代相传
——市委党史研究室“五位一体”构建党史宣教平台见闻
李其征 胡长江
“十九大百问百答”“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的诞生”……打开微信公众号“沧州党史”的推荐阅读栏目,一条条有关党史的文章映入眼帘。不仅如此,《鉴政沧州》掌上版也可在公众号上阅读学习,形式新颖不枯燥,受到了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前不久,在全国党史网络宣教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上,全国仅有两个地级市参会。我市作为其一进行了典型发言,并重点介绍了在全省率先推出的“五位一体”宣教平台的案例。中央党史研究室宣教局给予充分肯定:沧州党史网宣工作成绩突出,而且具有可复制性、可推广性。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做好党史宣传教育,其重要性就在于坚持以史鉴今、资政育人。
近年来,市委党史研究室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跟进时代步伐,强化阵地意识,积极探索党史资政育人新途径,架构起“五位一体”(《鉴政沧州》内刊、沧州党史网、沧州党史博客、沧州党史官方微博、沧州党史微信公众号)数字化党史宣教新平台,实现了党史教育社会化、公众化、数字化,扩大了党史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发挥了用革命历史文化教育人、激励人、鼓舞人的作用,凝聚起了建设新时代创新驱动经济强市、生态宜居美丽沧州的强大精神动力。
聚焦热点,充分发挥党史网宣作用。市委党史研究室以重要节庆日、重要党史事件纪念日为节点,聚焦社会党史热点问题,挖掘党史资源,讲好沧州故事,让沧州更多的红色资源“动起来”“活起来”。
先后推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沧州历史图片展、纪念青沧战役胜利70周年历史图片展等多次珍贵历史图片展览,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展出,时效性强、受众面广。其中,“光辉的历程”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沧州党史图片展,共展出珍贵照片196张,图文并茂地展示了沧州各级党组织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改革中走过的光辉历程,在“沧州党史”“沧州发布”等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后,短时间内点击量就超过5000人次,广大网友纷纷点赞,社会反响热烈。
利用手机客户端,打造《鉴政沧州》掌上版。该电子刊物以《鉴政沧州》内刊为基础,与“沧州党史”微信公众平台相结合,完成了传统纸质党史刊物向移动电子刊物的转变,党史受众显著扩大,资政育人效果显著提升,实现了新媒体阅读从碎片化信息获取到深度阅读的大跨越,现成为沧州党史网宣工作的新阵地。
随着新形势的变化,如何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挑战、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还历史本来面目,成为党史网宣工作的一项新课题。市委党史研究室始终坚持正面引导,主动发声,组织撰写了《铭记历史,忘战必危》《亵渎革命先烈就意味着背叛》《以维护和平的名义》《“公祭”要入心,血泪要“发芽”》等文章。针对网上各种复杂繁乱的沧州行政区划变革版本,市委党史研究室从史实角度出发,权威解读沧州区划变革,利用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沧州党史”发布《新中国成立后沧州的区划变革》一文,详尽介绍了1949年8月至今沧州的区划变动。当天,这篇文章点击量超过1万次,网友纷纷转发评论,表示“作为沧州人,一定要看看”。
据统计,平台自创建以来至今,累计上传各类党史资料近2000万字,沧州党史网浏览量超过17万人次;沧州党史微博日均阅读量500人次以上,最高2.4万人次,有力地推介了沧州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成为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党史、关注沧州的便捷途径。
【信息窗】
党史宣教工作被评为2017年沧州亮点工作 近日,市委党史研究室的构建数字化党史宣教新平台工作被评为2017年沧州市亮点工作之一。2月7日,《沧州晚报》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这则信息;2月13日,《沧州日报》头版以“让红色力量代代相传——市委党史研究室‘五位一体’构建党史宣教平台见闻”为题,重点介绍了沧州党史网宣新平台创建经验做法。
近年来,市委党史研究室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紧跟时代步伐,强化阵地意识,积极探索党史资政育人新途径,架构起“五位一体”(《鉴政沧州》内刊、沧州党史网、沧州党史博客、沧州党史官方微博、沧州党史微信公众号)数字化党史宣教新平台,实现了党史教育社会化、公众化、数字化,扩大了党史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发挥了用革命历史文化教育人、激励人、鼓舞人的作用,凝聚起了建设新时代创新驱动经济强市、生态宜居美丽沧州的强大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