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叫胡宪章,在老家叫胡俊章,乳名藕。1920年5月生于河间县胡官庄村。他十八岁那年,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他参加了地方自卫组织——东大汉联庄会。孟庆山占河间,改编了联庄会。自此,伯父走上了打击侵略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戎马生涯。
孟庆山司令改编的地方自卫武装联庄会,先是在保北平西集训后到晋绥、延安,再后来转战大西北,参加了解放兰州的战役。在解放兰州的战斗中,他是连队的机枪手,奋勇杀敌,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叫苦。置生死于度外,高地的火力点暴露,敌火力凶猛,把他的肩打伤,他继续战斗,为战友的前进打开了通路。
战后连队为他请功,他坚辞不受,提拨他为排长,他说我是机枪手就爱机枪。伯父当了八年兵,没离开过机枪班,他成了优秀的机枪手。他1米85的大个子,名副其实的排头兵。解放大西北他挂了彩,被安置在天津,后迁石家庄工作,在石市纺织器材厂,按他的功劳本应分到行政机关,可他非要求做门卫,这一做就是30年,直至离休。
伯父说这个差使对他正合适。“咱有伤残,累活干不了,将就着干吧。”伯父非常勤奋,他一年到头很少歇班,门岗就是他的家。上下班他认真,查得清、管得严;夜岗定时或不定时巡逻,刮风下雨照常不误。厂区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他胸中有数。他有若干奖状,他把自己给了厂子,尽管工资微薄,可长级他不要、奖励他不领。老小有微词,他不言不语,不急不恼。他自言自语“有饭吃,有事干,能活下来就行了。”他就是这个样子,没有多余的要求,从来没有,一辈子都没有。在工厂里他的资历最老、功劳最大,但他却几十年如一日,简房浅屋、淡饭粗茶、补丁衣裤袼褙鞋,风里来雨里去从没说过苦,人们理解他。“老胡,战争中过来的人,始终有共产党员的情怀。”他清贫清廉,虽苦犹荣。
伯父特别疼苦人,他的门卫室有个纸箱,里面有气管子、气门芯、扳子、剪子、钳子,还有胶水、螺丝刀,针头线脑……应有尽有,工人们平常需要的,基本上在他这都能找到,方便得很。有一天,他看到工人们需要雨伞、草帽、他就到街头买了来,进一步充实了百宝箱,他说:“门卫不光是收收发发,迎来送往,更需要的是服务工友,帮同志们办点力所能及的小事儿。”工友们夸他是红管家、器材厂的活雷锋。三年困难的特殊时期,伯父从口里省出的野菜、烟叶、食品接济了不少更困难的工友。邻居李叔讲:“老胡是热心肠,他最疼工友。”
伯父敢说敢干,眼里不揉沙子,“文革”中有的人假公济私、中饱私囊。他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如果那人不听劝,他毫不客气公事公办。有一回,一位副厂长把厂子里的工具拿回家使用,伯父知道了,立马站在厂子门前挡住那人,“公家的东西不能出这个门。”那人一看这“横刀立马”的架势,就乖乖地“交械”了。后来那人想换掉伯父,可是想了想伯父公正严明,行的端做的正,还是有些发怵,犹豫了犹豫就没敢换他。
伯父以厂为家,真正做到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伯父十八岁离家只回过老家三次,一次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回家讨干菜度饥荒,第二次是祖父病故回家奔丧,最后就是他的骨灰盒回到了阔别近半个世纪的故里,最终落叶归根。
伯父的故事是父亲讲给我的,我很受感动,便把它记录了下来,好让晚辈们了解一个真实老兵的故事。今年是伯父诞辰100周年,也是我加入中国共产党50周年。写下这些字,是对伯父深切的思念。
(作者:胡志通 河间市地方税务局原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