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料荟萃 >> 回忆录 >>正文
回忆黄骅县组织干部下乡蹲点参加集体生产劳动
发布时间: 2012/7/10 10:16:13

  1973年3月,我从吴桥县调黄骅县(今黄骅市)任县委书记。黄骅县把干部参加集体劳动作为改变黄骅县旧面貌的一件大事来抓,并常抓不懈坚持始终。
  从1973开始,县委就组织全县干部下乡蹲点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据1975年统计,全县有10名常委34名科局长和县社干部500多名,深入53个大队蹲点劳动,帮助大队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抓好整风,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在学大寨运动中干部带头参加生产劳动,调动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黄骅县学大寨运动的开展。据1975年的统计,全县能参加劳动的县机关干部331名,平均每人劳动84天,公社干部215人平均每人劳动187天,大队党支部书记330人,平均每人劳动225天。1976年以来,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积极性更高了,l至5月县委11名常委平均劳动39天,比上年同期多了14天;20名公社书记平均劳动56天,比上年同期多了11天。
  县委领导下乡蹲点,带头参加劳动。我们常委认识到,大干能改造一切,大干能创造一切,要想改变黄骅的旧面貌,必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大干苦干几年,才能改变落后的生产条件。干部带了头,群众有奔头。县委要求各级党委和各级干部带领群众学大寨,带头参加集体生产劳动。
  我在岭庄公社大浪白村蹲点,这个队贫穷落后,群众生活十分困难,
  主要原因是土地盐碱,其次是土地利用率低。他们的毛面积有1万亩,真正耕种的才有5000多亩,有4000多亩荒着无力耕种。当时领导班子也存在一些问题,农业学大寨也未上路。工作队进村后,首先解决了班子中的问题,发动群众开展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大干苦干4个春冬,改造了6000亩土地。在大干农田建设中,我一日三出勤,早晨5点钟起床,下午顶星披月收工,中午饭带干粮在洼里和群众一同就餐,有时早晨还往洼送饭。我和群众一同推车,一同抬筐,一同甩大掀,白天洼里参加劳动,晚上回来,召开干部会议,组织大队干部学习毛主席的著作,还同干部一起研究生产,一天12个小时的工作量。我在大浪白蹲点劳动,从时间上算大约两年多,有时闹点小病,但从未休息过,照常和社员出勤。我到地区开会,一般情况下晚上走,抽时间参加劳动,地委开会散会早,我就不回机关,到点上参加半天劳动。县委开会,一般情况下午不回机关,第二天早晨骑着车子回机关开会。因事不能到蹲点大队劳动,抽出时间就到城关公社的大队劳动。我1974年全年劳动了101天,1975年,外出开会多加工作繁忙,仍然参加集体生产劳动78天。大浪白的群众说,李书记是我们大浪白的好社员。
  县委常委范振兰,在大浪白蹲点,她参加劳动的时间最长,时间近三年。她是从渔区提拔上来的干部,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从不脱离劳动,一直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白天在洼里和群众一同大搞农田建设,和社员一同挖沟,一同甩大掀。平整土地时,她抬筐推小车,和男劳力不分上下。1975年麦收时,我们工作组的全体同志帮助六队收割小麦,这个队男女劳动力50多人,范振兰和左俊华割麦子成了领头的,群众拍手叫好,一个渔家女,从未干过这样的活,但一干很像样子。由于她积极努力参加集体生产劳动,1974年全年劳动260天,群众称她是模范妇女干部。在她的带动影响下,全大队300多妇女整半劳力均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
  县委组织的工作队,在大浪白蹲点劳动4年多,先后有60多个人在此蹲点劳动。其中有老干部,也有中青年干部。县直的张汝林、刘荣轩、徐芳林、季振国、刘鹤智、白清安、左俊华、董素荣、张玉山、于富彦等,均在大浪白蹲点劳动过,为改变大浪白的面貌,大干苦干,艰苦奋战,给人民留下了好影响。到今天,大浪白的干部群众很怀念当年的工作队,感谢为大浪白的群众造了福。
  县委常委张儒林,从1973年下半年,带工作队到吕桥公社张福庄蹲点劳动。首先帮助大队党支部对4000多亩土地进行了规划。苦干三年完成4000多亩地的改造任务。他和工作队的同志们,每天起三更睡半夜,和群众一同大干农田建设工程。县委有个统一的号令,冬季广播站一广播,到早晨5点,各大队组织劳力到工地,工作队随同社员到工地,有时还提前到工地,和社员一同大干。汝林和工作队的同志们与社员一同挖沟、开渠、甩大掀、抬大筐。汝林因劳致疾,不断的头痛,而且很严重。但他从不休息,照常和群众一同大干。1974年,在张福庄参加集体生产劳动160天。他为公忘私的革命精神,博得张福庄群众的好评。群众说张同志是辛辛苦苦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张福庄大干苦干了两年多,生产条件大改变。过去的4000多亩盐碱地,经过农田基本建设的改造,变成肥沃的良田。人变地变粮食产量变。过去的贫穷村,经过大干苦干,变成了富裕村。
  1975年下半年,张汝林带工作队由张福庄转到了吕桥公社的孙正庄。经过两年苦干,1976年全大队粮食总产达到300万斤,比I973年翻了两番,一年向国家贡献100万斤,成了全县有名的售粮大户。
  年轻的县委副书记刘福顺,工作积极、干劲足,敢想敢干,确有一副青年人的气派。黄骅开挖的几条大河和黄灶水库,都是他带民工上河,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在1974年开挖六十六排干时任总指挥。这个河工段全长100多华里,工作量很大,他在工地和群众一同推小车、甩大锨、下泥水,哪里遇上“难工”哪里有他流的汗,指挥带领群众大干,按期完成了任务。
  1975年、1976年,分两期工程开挖黄灶水库,都是刘福顺带工。他不辞劳苦、不怕困难,带领民工大干苦干,春夏冬三季在洼里住窝棚,夏天蚊叮虫咬,冬天寒风刺骨,淤泥深过两膝。他推的载重车超过800斤。在农业学大寨的精神鼓舞下,在刘福顺带动影响下,完成了70000亩的蓄水工程,为黄骅人民办了一桩大事。
  县委常委、公安局长刘林潭,1975年带领工作队在滕庄子公社前、后滕大队蹲点劳动,经县、社党委研究,组织了滕西洼大会战。具体工作由刘林潭负责。他组织了4个大队的大会战,动用劳动力1500多人,大干一年共完成土方500多万方。在滕西洼会战时,刘林潭起五更睡半夜,不怕困难,不辞劳苦,天天在洼里和群众一同大干,和社员一同挖沟、抬大筐,一同修建田间公路。白天劳动一天,晚上回村组织干部群众学习毛主席的著作。黄骅的公安工作任务繁重,他有时回机关安排一下工作,抓紧时间回点上,这一年他参加集体劳动80多天。他除去点上劳动外,他还到滕庄子公社的各大队检查布置工作,促进了农田建设的发展进度。在几年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中,他不怕困难,不辞辛苦,克服了许多困难,千方百计完成了任务。群众赞扬他是农业学大寨的好带头人。
  县委副书记栗瑛1975年来黄骅工作,在学大寨运动中,他经常去周青庄公社、吴家铺等几个大队蹲点劳动。他1975年参加集体生产劳动100多天。白天和群众一同挖沟平地、抬大筐、推小车,晚上回村组织干部群众学习毛主席的著作。在他的领导帮助下,周青庄干部的思想革命化搞得很好,社员思想端正,促进了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开展。全社1975年农业生产上了“纲要”,这个成绩的取得与栗瑛的努力奋斗是分不开的。
  县委副书记阎清芬、李瑞生,身体不太好,他们分管面上的工作。有时也去城关公社的一些大队参加生产劳动。
  黄骅县委常委带头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为全县干部做了榜样,因此全县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蔚然成风,推动了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深入开展。
  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在劳动中培养了大批干部。县委决定,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有计划的培养干部,是一个好机会、好方法。当时全县有200名青年干部和150名工补干部,县委决定让他们到60个大队蹲点劳动,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同时也有利于世界观的改造。
  1975年1月份,29岁的县妇联干部李金桂,经过在大浪白二年的蹲点劳动锻炼,县委分配她到毕孟公社任副书记,同时介绍信上提出让她去土楼大队蹲点劳动。因大队干部之间闹不团结,群众之间有矛盾,开始工作并不顺利。在老同志的帮助下,通过召开忆比会、学习班等,干部团结了,群众齐心了。4年中,大干农田基本建设,开沟挖渠,平整土地,使土楼的盐碱地变成了大面积的方田,从1972年粮食产量仅有40万斤,到1976年达到了70多万斤,几乎增长了一倍。过去吃粮靠国家,花钱靠贷款,一跃变成了余粮大队。
  青年干部索金栋22岁,1973年在岭庄公社任青年团书记,在大浪白蹲点劳动近一年。他是县委培养的青年干部对象,工作积极,有干劲,有魄力,能说、能干,学习精神好,谦虚谨慎,团结干部群众。白天和社员一同大干苦干,大搞农田建设,晚上组织青年学习,工作上很有起色。在劳动中是一员干将,大搞农田建设时,他光着脚,比社员干得还欢,他推的小车重量有800多斤,不停地连干3个多小时,大浪白的社员为他拍手叫好。
  根据索金栋在工作中的表现,岭庄公社党委和大浪白工作队推荐,经县委研究任命他为官庄公社的党委副书记。经过一段工作后,县委认为他的工作可以,有领导一个公社的本领。公社书记张增楼几次和县委要求,让金栋当一把手,他当二把手,但工作不撤后,继续帮他干,这样有利于培养青年干部,县委同意了他的意见。通过这件事,充分说明张增楼高尚的情操,他不计较官职大小,在官庄公社工作的时间两年多,他们之间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好,各方面的工作也搞得非常好。1972年总产1276万斤,经过4年的艰苦奋斗,到1976年达到了2100万斤,将近翻一番,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
  康德田是个年青干部,1972年由部队转业。大队推荐,岭庄公社党委批准,任康庄子大队党支部书记。他工作积极,勤劳勇敢,能说能干,县委在他这个大队开过现场会。县委认为康德田是个好苗子,1974年岭庄公社报请县委批准,任党委副书记。他下乡蹲点,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和社员一起,起五更睡半夜,不怕辛苦,与社员一同大干农田建设。公社书记褚连有,1975年调任县生产指挥部副主任后,县委为了提高他的才干和能力,任命他为岭庄公社党委书记。他任职后,按着前任书记制定的农田建设规划,进一步的大搞了农田建设,全社1972年粮食产量918万斤,到1976年粮食产量达到了1321万斤。
  李秀珍是个“四清”借干,后来转为干部,1972年任毕孟公社妇联主任、青年团书。她工作积极,有能力,有魄力,能联系群众,有发展前途。经县委研究决定,1974年11月调她任吕桥公社的副书记。1975年1 1月,任吕桥公社书记兼管委会主任。上任后,全县正在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她在高口大队蹲点和群众一同挖沟开渠平整土地,开了口子,她光着脚和社员一起堵口子。1975年全年劳动201天。她任职期间办了几件大事:全社大搞农田建设;大搞种植改革,推广优良品种;抓各种肥料,促进粮食增产;抓社财,新建大窑厂一座,新建了修造站、社办厂,使公社企业不断发展,公社财政收入不断增加。
  1973年根据省委的指示,我县又选调了80多名工补干部,大部分是大队上的领导干部和积极分子,年轻有文化出身好。按县委的规定,参加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培养锻炼他们。除一人被淘汰外,大多数干部经得起考验和锻炼,后来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担任了领导职务。如张福田、王其江、李长顿、郭福兴、李之荣、孟祥福、赵常升、何月柱、王从元、王桂平、贾兆堂等,在蹲点劳动中,为了改变黄骅生产条件,出大力流大汗,艰苦奋战,为人民立下功劳。
  干部蹲点劳动,改进了领导作风,克服了官僚主义。1974年2月,黄骅县委和县革委召开全会,总结了一年来的工作,肯定了成绩找出了差距,同时对改进领导作风,加强县委、县革委和县直机关革命化建设,以及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等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制定了措施:
  首先改进县委的领导制度,县委全会每3个月召开一次,会期3天,会议内容学习中央文件,研究上级的指示,总结本县工作部署今后的任务。常委办公会一般一月一次,在机关集中3-4天,学习马列和毛主席的著作,处理工作中的问题,研究部门工作中的问题。县委和县革委精减会议,一般情况不召开全县范围内的大会,常委办公会研究的问题,需向下部署贯彻的,可开电话会和召开片会,尽量不占各公社书记的时间,以便他们蹲点劳动,搞好调查研究。
  还规定了常委蹲点转面的办法,到各公社听取工作情况,帮助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一次去李村公社,党委提议开挖减北干渠,他们介绍了开挖减北干渠的几大好处,听取意见后,征求水利科孙科长的意见,他表示拥护赞成。水利科进行了勘测,经县委研究决定开挖减北干渠,从提议到开工才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解决了北五社人民群众盼望已久的一件大事。一次下乡,杨庄公社提出了长芦盐场的占地问题,要求县委帮助解决。经过调查了解,弄清情况后,组织双方协商,报请上级批准后妥当地解决了占地问题。还有一次下乡,有几个公社要求种棉花,但是本县缺乏种棉技术,我亲自到吴桥请来了种棉能手,还写信从晋县请来种棉能手,解决了技术问题。经过几年的种植,基本掌握了种棉技术,由过去的亩产几十斤到1976年增到100斤皮棉。实践证明,深入下去和公社大队干部有来有往的研究工作,能够及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又能及时解决问题,是改进工作的一个好办法。
  在学大寨运动中,各级干部培养起雷历风行、紧张战斗的作风。1974、1975、1976三年,都是正月初三县委开大会,总结上年工作,布置下年的任务。与会人员到得很齐,会议开的生动活泼。
  黄骅的各级干部,清正廉洁。在经济上一切按制度办,不搞特殊,不沾公家的便宜,下乡吃饭交钱,从不拖欠。县科局和公社大吃大喝的现象基本没有。所有下乡蹲点的工作队,吃队上的菜、烧柴,按价付款。工作队帮助房东扫地担水,红白喜事请客不到,送礼不收。对群众的影响很好,密切了干群关系。
 

作者:李汝梅(原沧州行署副专员)

信息检索 标题
正文
点击排行
本类推荐

Copyright @ 2010-2020 沧州党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中共沧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办 冀ICP备1100537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