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陆顺烈士之墓
“回民支队不仅是党团结回民抗日的旗帜,也是回汉团结抗日的旗帜。郭陆顺同志是模范政治委员。”这是时任第三纵队兼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在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在郭陆顺牺牲后,马本斋也动情地说:“陆顺同志是我们的好政委,他为回民支队立下了汗马功劳!”郭陆顺是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第一任政治委员,是年轻有为、智勇双全的优秀指挥官。他的一生虽然只有28个春秋,但他的革命业绩和抗日精神将永远载入革命史册。
郭陆顺,1914年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北盛区丰裕乡(今永安镇永和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其排行第六,故名郭陆顺。
1926年北伐军进军湖南,革命运动风起云涌。郭陆顺全家积极投入到这一革命的洪流中,父子7人加入农民协会,并成为其中的骨干。
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5月21日,反动军阀许克祥在蒋介石的指使下,在长沙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反革命事件——“马日事变”,疯狂地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年仅13岁的郭陆顺,毅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浏阳县二十区少共书记。1929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先后担任勤务员、通讯员、班长、排长、连政治指导员、营教导员等职。1934年10月,随军转战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1935年11月,跟随贺龙、关向应,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郭陆顺所在部队改编为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郭陆顺任团政治处主任,在贺龙、关向应率领下,开赴抗日前线,参加了晋绥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工作。1939年初,郭陆顺随一二〇师来到冀中,在反“扫荡’战斗中,率部与日本侵略军浴血奋战,为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贡献了力量。
1939年9月,一二〇师奉命调离冀中,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向贺龙师长请求派有经验的红军干部,支援冀中抗日根据地。郭陆顺到回民支队担任政治委员。
郭陆顺来到回民支队后,针对部队存在的问题,首先从组织上进行整顿,把司令部、政治部等各部门职责进一步明确,分头办公,各负其责。同时,对干部战士进行了系统的政治、军事训练,使广大指战员的政治觉悟和军事素质大为提高。
11月份,叶明带领中央考察团到回民支队考察工作。郭陆顺在考察团同志的协助下,对党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党的基础知识和组织生活的教育,使大家逐步树立了共产主义人生观,发挥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与此同时,还举办了多期党小组长、支部成员培训班,教育党员干部怎样做支部工作,怎样做政治思想工作。并要求各级党组织建立健全党的会议、汇报、学习、生活等各项制度。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使回民支队的部队建设、党的建设、政治工作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克服了部分干部战士的游击习气和军阀残余作风等不良倾向,使各级党组织初步成为有组织、守纪律、团结战斗的坚强堡垒;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大大发扬,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大大提高。整个部队的战斗士气空前高涨,部队面貌焕然一新。
郭陆顺还把红军的优良传统带到回民支队,经常利用战斗空隙进行整军。组织部队学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粉碎敌人的军事围攻》等文件,讲解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讲述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英雄模范事迹。平时,郭陆顺还善于抓住回民支队中的先进典型、英雄人物进行思想教育,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从而大大提高和激发了回民支队指战员的政治觉悟和爱国热忱,坚定了在党的领导下抗战到底的决心,使这支部队始终保持了旺盛的战斗力。
回民支队组建初期,大部分是回族的英雄儿女。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部队战斗任务日益繁重,报经冀中军区批准,吸收了大量汉族青年参加这支部队。随着部队人员构成上的变化,加强部队内部民族团结的教育问题,也提到重要日程上来。为了保持回民抗日武装的旗帜,保证在回汉族群众中的政治影响,郭陆顺和马本斋等研究,规定了在这支部队中的每个成员,不论回汉各族,一律按照回民的风俗习惯生活。凡是汉族入伍战士,首先说明这是回族队伍,应尊重回民风俗习惯。大家把它看成是一条极为重要的纪律,自觉遵守,把违犯民族生活习惯的行为,看成是违犯纪律的严重错误。郭陆顺本人以身作则,严格遵守。长期的战争生活,使他的身体很虚弱,警卫员为了首长的身体健康,偷着买了一些熟猪肉,想给他补养一下身体。他知道这件事之后,非常生气,不但不吃,还命令把猪肉退回去,并对这个同志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又把他调回冀中军区工作。这个同志在返回军区的路上,正碰上马本斋从军区开会回来,他向马本斋哭诉了调动的原因。马本斋把这个战土带回,找到郭陆顺开玩笑说:“好你个老郭,小刘给你买点猪肉吃,就把他调回军区,人家会说我马本斋容不得人的,一定得把他留下。”后来,经郭陆顺向马本斋再三解释,并讲明这是关系到回民支队的一件大事,越是首长的警卫员,越应遵守纪律,这样才能从严治军。马本斋被说服了,那个战士也愉快地到军区工作了。
为了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方便回族战士的生活,更好地团结回族群众抗日,郭陆顺和马本斋研究决定,坚持请阿訇制度,负责主办部队的屠宰牛羊、安葬阵亡回族战士的事宜。郭陆顺对阿訇生活上照顾,政治上关心,经常向他们讲解我党的抗日政策,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心。丁阿訇和马阿訇在郭陆顺的教育下,从宗教职业者成长为投身武装抗日的爱国志士。他们经常向部队战士和驻地人民群众,讲解我国回族发展情况和风俗习惯,协助部队维护党的民族政策。他们与所有的抗日战士一样,随军转战,艰苦奋斗,不怕牺性。平时与部队干部战士一样参加学习训练,徒步行军,战时上前线抢救伤员,安葬阵亡战士。回民支队的回族战士到清真寺做礼拜,过回民的节日,在回民聚居村庄中影响很大,回族老百姓把回民支队看成自己的子弟兵,全力支援,要人给人,要粮给粮,许多回族青年自动投奔到回民支队来,使回民支队在战斗中成长壮大。
郭陆顺非常重视回族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回民支队的主要军事干部多是行伍出身的回族同志,他们在旧军队多年,出身和思想比较复杂。有抗日积极性,但缺乏严格组织纪律教育和艰苦生活的锻炼,还有旧军阀作风的残余。郭陆顺采取耐心帮助教育、逐步进行思想改造的方针,使之进步很快。马本斋、马永恩、马永标、马玉如等,都是行伍出身,他们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成为我军出色的军事指挥员和优秀的共产党员。与此同时,郭陆顺还注意年轻回族干部的培养,举办了多期训练班,以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觉悟和军事素质。各级党组织也加强了对年轻回族干部的培养教育,使之尽快成长。全支队大、中队长级领导干部都是回族同志,大队教导员、中队指导员和支部书记也大都由回族同志担任,他们始终是这支民族抗日武装的中坚力量。
郭陆顺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革命斗争实践结合起来,既坚持了党对这支军队的绝对领导,又保持了鲜明的民族特征;既维护了回族的基本生活习惯,又摈弃了许多宗教礼仪的迷信活动,以抗日这个共同目标把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使回民支队成为能征善战的野战化部队。
郭陆顺不但有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而且有很高的军事指挥才能。他在回民支队工作期间,正是环境残酷、战斗频繁的艰苦岁月。在激烈紧张的战斗中,他刻苦学习毛泽东的军事著作,特别是对《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战争和战略问题》等文章,更是爱不释手,经常一人挑灯苦读,有时通宵达旦。当时政委既要做政治工作,又要决定重大的军事行动和作战方案。他经常和马本斋共同学习军事著作,研究战略战术,每次制定作战方案时,两个人的见解总是不谋而合。他们率领回民支队转战冀中,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屡次重创敌人,发展壮大自己,取得了坚持深(县)南、挺进十分区、建国县反“扫荡”等几次大的战斗的胜利,充分显示了郭陆顺的军事才能。
1940年2月中旬,郭陆顺、马本斋率回民支队,进入深南地区,开展对敌斗争和群众工作。协助地方政府开展工作,挨家挨户进行宣传发动,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密切了军民关系,站住了脚跟。先后在南花盆、康庄、榆科等地,连续作战30余次,打开了深南地区对敌斗争的局面,在回民支队战史上写下了灿烂的篇章。康庄战斗是回民支队在冀中平原的一次出色的伏击战。郭陆顺、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仅40分钟,将来敌全部歼灭,击毙高田中队长以下日军60多人,俘敌伪军20多人,缴获加农炮一门,轻重机枪3挺和大批武器、弹药及军用物资,回民支队无一伤亡。康庄战斗受到了晋察冀军区聂荣臻司令员的高度赞扬,冀中军区赠给回民支队一面锦旗,上书“能征善战的回民支队”。回民支队在深南的一年,战果辉煌。1940年10月,冀中军区奖给回民支队一面锦旗,上面写着“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毛泽东主席对回民支队给予高度评价,1940年亲笔题字,称其是“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1941年11月底,回民支队到冀中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饶阳、武强一带整训,配合兄弟部队粉碎了敌人“蚕食”冀中根据地的阴谋。1942年4月下旬,敌人对建国、交河一带频繁“清乡”、“扫荡”,抗日环境急剧恶化。27日拂晓,回民支队在交河县(今泊头市)陈庄一带遭遇交河、泊镇的千余敌人的袭击,在大李村激战一天,击退敌人数十次进攻,毙敌200余人。黄昏后,从村北突出重围。战斗中,郭陆顺头部中弹,不幸牺牲。回民支队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仪式。
为了缅怀先烈,教育后人,河北省民政厅于1952年把郭陆顺烈士的灵柩迁入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安葬在苍松翠柏之中,供人们凭吊瞻仰。2014年9月1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郭陆顺入选由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