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兰仙生于1915年。1935年参加革命。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任冀鲁边区妇女救国总会主任。1942年牺牲,年仅27岁。
“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这是冀鲁边区妇女救国总会主任崔兰仙在1935年写下的抗日爱国诗篇。崔兰仙,1915年出生于直隶省盐山县。1932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泊镇九师。中共地下党组织在师生中宣传进步思想,组织开展反对校方迫害进步学生的斗争,使她从中受到教育和锻炼。思想发生了很大转变。九一八事变后,她毅然登台演讲,大声疾呼“同学们团结起来,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中,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誓死不当亡国奴!”1935年北平爆发了“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大批学生南下赴南京请愿,崔兰仙闻讯后到车站欢送。这时,她进一步懂得了抗日救亡的意义,并立志为抗日救亡贡献一切。
1935年,崔兰仙从泊镇九师毕业,在旧县北街创办了当时第一所贫民小学。她打破旧的教育制度,实行济贫办学,对交不起学费的学生免收学费,还自己拿钱为一些特别困难的学生买书。当时,由于封建势力歧视妇女,女孩子很少有上学的机会,崔兰仙挨门挨户地动员,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启发女孩子上学。在课堂上,她把爱国主义教育和学习文化知识结合起来,使学校成为宣传抗日救国思想的阵地。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崔兰仙毅然走上抗日第一线。她与津南特委领导人马振华、党员张岫石等举起了抗日大旗,在旧城县成立了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在火热的抗日斗争中,崔兰仙发动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积极从事抗日工作,成为我党创建津南抗日根据地的青年骨干。同年,崔兰仙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她的影响下,二弟参加了抗日救国军,大哥为救国军送情报、筹粮款,嫂子和弟妹也都参加了抗日活动,并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崔兰仙的娘家就成了抗日堡垒户。
1938年底,崔兰仙当选冀鲁边区妇女救国总会主任。不久,她又先后指导组建了盐山、庆云、乐陵、沧县、南皮、宁津等县的妇女救国会,发动组织妇女参加抗日救国斗争。她还筹办了边区第一份妇女刊物——《妇女解放》月刊,指导妇女工作的开展。同时,她经常组织宣传队深入乡村进行巡回宣传,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宣传启发群众觉悟。在她的带动下,许多母女主动走出家门,积极参加抗日自卫队,有力地推动了当地抗日斗争的发展。
为适应斗争环境,崔兰仙带头改变学生发型,穿上农村妇女的大襟衣裳,来往于敌人据点之间,活动在各个村庄,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夹小包袱的大嫂”。在她的带动下,妇女干部们踊跃深入基层,宣传党的政策,培养抗日积极分子。在她工作的地方,村村建立了妇救会。边区妇女送夫送子参军,救护伤员,生产支前,站岗放哨,传递情报,抗日热情十分高涨。
1942年6月9日,日军开始对冀鲁边区进行规模空前的、残酷的大“扫荡”。12日拂晓,崔兰仙与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张博带一个连的八路军战士行至刘大瓮村南花子坟一带时遭敌袭击。为了保护部队,崔兰仙不顾一切地跑向花子坟,将敌人引向自己。她身负重伤,子弹也打光了,敌人叫喊着冲上来,要把她拉下马带走,她挣扎着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宁死不当亡国奴!”狠狠地抽了日本小队长几个耳光。敌人恼羞成怒,端起刺刀向她的腹部连刺数刀。崔兰仙献出了她年轻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