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史研究 >> 党史人物 >>正文
王远音
发布时间: 2015/3/18 15:16:16

  

王远音

 

  1942年6月8日拂晓,在冀中平原河(间)肃(宁)公路雪村北,展开了一场日军“合围”、“扫荡”与八路军反“扫荡”的恶战,年仅26岁的他在战斗中以身殉国,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就是王远音。

  王远音原名王鸿业,幼名龙文。1916年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蒋坊乡泗阳村的农民家庭。幼年在五台县豆村镇读小学,1931年入太原成成中学读书。1934年夏,王远音入三晋中学读高中。1935年夏,王远音出席太原反对学生军训的会议,8月参加党领导的外围革命团体“社联”,从此参加了革命工作。1936年3月,山西太原发生大屠杀,遭到反动派通缉,王远音潜回五台,6月赴北平。10月在北平加入中国共产党。旋即接受党的派遣,到西安张学良的学兵队受训,并做东北军的工作。西安事变后,王远音离开东北军回北平,继续从事革命工作。

  1937年7月 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妄图以武力吞并全中国。在此危急之际,王远音接受党的指示,带领北平城里一批党员和积极分子,到北平西郊组织抗日武装。在王远音等的争取说服下,使赵侗游击队接受了改编。王远音先后担任党的队委委员、队委书记,总支书记、政治处主任,对这支部队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并参加夜袭北平德胜门外第二监狱、二道河子战斗,建立宛平根据地,进袭石景山发电厂,狠狠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王远音政治上敏感,看问题尖锐,当时,这支部队的领导人赵侗是个怀有政治野心的人,党对他做了大量团结工作,但他始终貌合神离,暗中勾结国民党,企图将党员干部一网打尽,尔后叛变投敌。王远音对赵侗的阴谋早有察觉和警惕。赵侗要调亲信任警卫连连长,王远音等坚决抵制,使其阴谋未能得逞。赵叛逃时只带走了卫士亲信10余人,由于党的坚强领导,部队未受重大损失。

  1938年8月,王远音调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主任。1939年1月到冀中军区第三军分区任政治委员。对分区所属部队八路军正规化和政治工作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王远音到冀中三军分区工作时,分区部队系由人民自卫军和游击军合编组成,单纯军事观点、军阀残余和游击习气较为普遍。当时,三分区地处冀中平原,是敌伪统治的腹心地带。日军为了摧毁这块根据地,不断调集重兵进行分割、封锁、“蚕食”,斗争环境极其险恶,部队极需建立和加强党的领导和政治工作,提高军政素质。王远音是第三军分区的第一任政委,到任后,大力宣传部队建立政治委员制度和政治机关的性质、任务和作用。他亲自陈述主要论点,让宣传部门整理成文,印发部队广为宣传,进行教育。他十分重视支持政治机关的工作,政治部开会、讨论工作或布置任务,他每请必到。行军宿营,经常主动深入政治部了解情况,解决疑难。对部队建设和政治工作抓得很紧,威信很高。当时三分区是敌后根据地,他能根据敌人活动规律,将每个时期的部队工作安排得很条理。在他的亲自领导下,分区“抗敌剧社”每到一村唱歌、演戏,十分活跃。《前进报》宣扬军民抗日英雄事迹,鼓舞激励军民艰苦卓绝地坚持长期的敌后斗争。

  王远音是知识型干部,能写能讲,精明干练,生活上平易近人,官兵关系密切。一次,司令部干部政治学习,讨论“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有没有矛盾”。大家看法不一致,争论热烈。王远音主动地和大家一起学习,为了启发同志们发言,对大家说;“我是来同你们一起学习的,工作上要严肃,有上有下各尽其职,学习可没有上下级一说,是平等的,都是学生。”爱护下级干部,指导工作具体。每次机关组织干部下部队,王远音都要亲自交待任务,不厌其烦地教给工作方法,尤其强调注意的问题。他经常向干部讲,下部队“第一不能有架子,要同部队生活打成一片。工作组的任务就是了解部队情况,帮助部队领导干部树立威信,走时要把了解到的情况如实地向部队领导干部汇报,有问题就地解决,要你们(工作组)带回情况,不带回问题”。

  平时,王远音对干部战士既严格要求,又关心爱护,一次王远音问一参谋,大曹庄离深县有多少里路,参谋回答不准确。王远音当即严肃地指出:做参谋工作是首长的耳目,不仅要熟悉敌我友情况,还一定当“活地图”。这一来,司令部的参谋人员,除工作外,积极学习参谋业务,有时间就背地图,行军走路,互相提问,人人争当“活地图”,大大提高了机关干部的业务水平,很快适应了敌后斗争环境。对有缺点的干部,王远音总是严厉批评,耐心教育,用其所长,委以重任,使干部本人感到党信任自己,心情舒畅,积极工作,很好地完成了任务。

  1940年8月,冀中各分区与晋察冀军区统一编序,三分区改称八分区。王远音任冀中第八军分区政治委员。他善于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分区每次组织战斗,他都积极和军事指挥员一起研究决策指挥,在指挥战斗的实践中提高指挥艺术。那时,军分区机关和部队在一个村庄最多只能驻两三天,为了防敌合围突袭,被动挨打,有时天天转移驻地,时间都在夜间。到达宿营地后,王远音总和军事指挥员一起,首先察看地形,连夜搜集情况,分析敌情,定下或驻或走的决心,拟出作战方案,才去休息。在战斗中,他总是拿着望远镜到前沿去指挥。频繁的野战生活,使王远音由青年学生变为革命军人,进而成长为八路军的高级指挥员。日军为了摧毁八分区根据地,不断抽集重兵进行分割、封锁、“围攻”、“扫荡”,尤其是子牙河以东的青县、沧县、交河、建国(已撤销)和平大路以东的河间、大城、文安等县,成了日军“蚕食”进攻的重点地区。根据上级指示,王远音和军事指挥员一起,具体组织分区所属部队,在地方武装紧密配合下,发起了任(丘)河(间)大(城)战役(也称青纱帐战役),在任丘、河间、文安、青县等广大地区向敌展开进攻,端岗楼,拔据点,恢复被敌人“蚕食”的地区,粉碎了敌人企图摧毁这块根据地的阴谋。以后又组织指挥分区部队开展了青(县)大(城)战役,取得重大胜利。使这块无险可据的平原抗日根据地始终巍然屹立于敌后,极大地振奋了抗日军民的胜利信心。

  王远音身为军分区政治委员,参加地委领导,十分关心地方建设,关心人民群众,注意团结地方干部,特别在我军发起战役或进行战斗时,他主动邀请地方干部开会,协调关系,进行总体战。针对日军的“蚕食”进攻,根据上级指示,我军采取了敌进我进、向敌后之敌后进军的方针,分区先后组织派出了任河大支队、青建交支队、清河支队、津浦支队(后改为津南支队)。各县先后组建起县大队,各区组织区小队。这些部队深入敌占区,在县大队、区小队和村民兵的紧密配合下,歼灭日军,打击汉奸,建立地方政权,宣传我党我军抗日主张,发展人民武装,对开辟新区、坚持斗争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次,部队在敌人一据点附近的村内设伏,一举歼灭据点的大部日军,取得了在敌碉堡群中作战的首次胜利。日军进行报复杀害该村30多名无辜群众,全村房屋被烧光。王远音亲自总结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和经验教训,指出:我军今后尽量不在村中设伏作战,以免群众遭受损失。分区部队在战斗中有缴获时,都能照顾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一次,战斗缴获的战利品有数十匹军马,尽管分区部队十分需要,但由于敌人实行“三光”政策,群众牲畜农具奇缺,王远音当即命令将这批军马无偿送给当地群众,发展生产。

  日军为把华北变为“大东亚战争的兵站基地”,纠集重兵,从 1942年5月1日开始,向冀中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空前残酷的“大扫荡”。首先由外向内逐步向我中心地区八分区压缩,“扫荡”重点是“饶武献”地区,想找我主力决战,妄图将我军主力一举歼兴。王远音与分区司令员常德善和地委领导认真研究,坚决贯彻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晋察冀军区和冀中区党委关于反“扫荡”的指示,布置分区反“扫荡”的军事、政治工作,精简机关人员,并按分区所属三个地区队(任河大、青建交、饶武献)分配机关干部下部队,与各部队一起活动。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为了保存力量,王远音和司令员常德善率主力二十三团跳出中心区,到外线寻机作战。从4月底到6月初,一直转战活动在子牙河以东地区。尽管环境残酷,王远音不愿离开中心地区,总想离中心区近些,能多坚持一天就多坚持一天,多收拢带走一些地方干部和部队伤病人员,坚持反“扫荡”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6月初,王远音和常德善司令员率领分区机关和二十三团二营,转移到河间、献县、建国三县结合部沙河桥以南地区,接着又隐蔽地转移到献县商家林。王远音和常德善司令员一起分析敌情,研究部队行动计划。6月7日晚上,他和常德善司令员把侦察员叫回司令部,听取了河间、献县、肃宁等地的敌情,判断分区机关已被发现,敌人可能合围。于是分区机关部队继续向西转移,拂晓前到达河(间)肃(宁)公路南之顶汪、雪村宿营。当时的部署是:日军合围路南,部队就跳到路北向外转移,如敌合围路北,部队即在路南待机歼敌。6月8日凌晨4点多钟,天刚发亮,肃宁方向出动的敌人进至雪村,与我军遭遇。战斗打响,肃宁、河间、献县臧桥和饶阳等四面点碉之敌蜂拥而至。王远音当即指挥机关部队从雪村向路北突围。由于地形开阔,无处隐蔽,无险可据,日军的骑兵和车子队从两侧迂回拦击。王远音腿负重伤,面对蜂拥而至的敌人,他从容地举起手枪,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壮烈殉国,年仅26岁。

  雪村战斗,使八分区受到了重大损失,但全区军民的抗日烈火越烧越旺,在党的领导和兄弟部队的配合下,终于击败了日本侵略军,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年轻负胆气,慷慨志犹存”,王远音烈士永远活在全区军民心里。1964年8月1日,王远音烈士的骨灰被安放在石家庄市华北军区烈士陵园。2014年9月1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王远音入选由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信息检索 标题
正文
点击排行
本类推荐

Copyright @ 2010-2020 沧州党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中共沧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办 冀ICP备1100537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