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生于1911年。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爆发后,任晋西南游击支队支队长、中共晋西南区党委军事部长兼八路军一一五师晋西支队副支队长。1940年任鲁西军区副司令员兼三分区司令员。1941年任一一五师教导六旅副旅长兼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1943年牺牲,时年32岁。
“黄骅烈士永垂不朽”,这八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是聂荣臻元帅为黄骅纪念碑的亲笔题词。纪念碑矗立在河北省黄骅县大赵村,供后人凭吊。
黄骅,原名黄金山,学名为有,1911年出生于湖北省阳新县。1926年投身革命。1929年春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中央苏区第一到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和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从一名普通战士,锻炼成长为智勇双全的优秀指导员。1936年到达陕北后,入红军大学学习,毕业后留红大工作,任干部团二团政委。
全面抗战爆发后,黄骅由红大调任晋西南游击支队支队长。1938年8月,任中共晋西南区党委军事部长兼八路军一一二师晋西支队副支队长。1939年8月前后,靠近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国民党军阀石友三根据蒋介石的密令,积极配合日伪进攻八路军。在兄弟部队和地方抗日武装的配合下,黄骅率领决死队,打得敌人狼狈逃窜。1939年12月初,黄骅得知顽固派阎锡山在秋林发表反共言论、进行阴谋活动后,即警觉这是“突然事变的到来”,急令部队做好战斗准备。果然,第二天阎军即来寻衅。黄骅指挥晋西支队一团和新军一个团,正面阻击敌人,打得阎军闻风丧胆。阎军不得不承认“晋西支队有能人,黄骅其人不可小视”。
1940年4月,黄骅调任鲁西军区副司令员兼三分区司令员。1941年7月,调冀鲁边区,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六旅副旅长兼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身为一名高级领导干部,他生活俭朴,平易近人,密切联系群众。因体弱多病,按规定他可以吃保健饭,但他谢绝照顾,始终与战士们共甘苦,共患难。战士们风趣地说:“司令员比我们特殊的地方,就是常年带着一副眼镜,喜欢吃辣椒。”黄骅经常教育干部战士“要时刻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本来菜金已很少,但他仍要求妻子“省下一点钱,去接济苦难的同胞”。除了指挥打战,他还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有段时间机关伙食搞的不好,干部战士有意见,他到炊事班,当了一个星期的司务长,改善伙食,让干部战士满意。
到冀鲁边区任职后,黄骅领导边区军民取得了对敌斗争的一个又一个胜利。1943年1月,日伪军对冀鲁边区二分区实行“合围扫荡”。为钳制沧州的日军,他指挥教导六旅十六团和一、二分区的武装力量,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全线出击。一夜间,敌人的十几个据点被相继清除,津浦铁路的铁轨挪了位置,军用火车出轨颠覆,沧盐公路上的电线杆被放倒,电线被割掉几千米……敌人的合围计划被彻底粉碎。
黄骅发现,一一五师教导六旅旅长兼冀鲁边军区司令员邢仁甫消极动摇,对其进行了严肃耐心地劝导。邢仁甫以为黄骅发现了他的叛变行为,伺机加以谋害。1943年6月30日,军区司令部在新海县大赵村召开侦查通讯工作会议,黄骅主持会议。下午6时左右,军区手枪队队长冯冠奎(被收编的原土匪头子)受邢仁甫指使,带着11名贴身队员闯入会场,向与会人员开枪射击,黄骅当场牺牲。
为纪念黄骅烈士,1945年9月,中共山东分局将新青县命名为黄骅县。1988年6月,当地政府在黄骅牺牲地许官乡大赵村树起了纪念碑,聂荣臻元帅的亲笔题词“黄骅烈士永垂不朽”镌刻在纪念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