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沧州各抗日根据地的反攻作战
和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一、开展局部反攻
1944年的形势及党的斗争方针 1944年,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对华北抗日根据地极为有利。1944年,中共中央北方局根据中共中央确定的斗争方针,在《关于1944年的工作方针与任务的指示》中,确定要“团结全华北人民的力量,克服一切困难,坚持华北抗战,坚持抗日根据地,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迎接胜利。”为此,年初,当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进攻时,共产党领导敌后各抗日根据地转入了对日军的局部反攻作战。
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中共晋察冀分局、晋察冀军区、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于1944年9月19日下令恢复冀中区党委、军区、行署,任命杨成武为军区司令员,林铁为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罗玉川为行署主任。冀中区党政军领导机构组成后,首先调整、配备了各分区领导班子。其中贾士珍任第八军分区司令员,周彪任八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李斌任八专署专员;魏洪亮任第九军分区司令员,陈鹏任九地委书记兼九军分区政委,丁延磬任九专署专员。在新成立的党、政、军领导机构领导下,冀中区及八、九分区的各项工作,从局部反攻向大反攻胜利推进。
冀中八、九分区开展局部反攻 1944年初,中共北方分局、晋察冀军区指示冀中各地委和军分区,抓住驻冀中日军调走3000人的有利时机,根据“避实击虚、避强击弱、敌进我进”的作战方针,率领全区军民开始了局部反攻,为举行更大规模的攻势作战和战略反攻做好了准备。1月上旬,九分区部队乘敌抽集兵力,合击任丘、高阳之际,突击行动,攻克肃宁东北朱家庄岗楼,缴获粮食2万余斤。下旬,敌人抽集日伪军1500余人,对白洋淀以南任丘、高阳、河间、肃宁等地区反复合围“扫荡”,九分区部队又立即进入战斗,留一部兵力与敌周旋,相机抓敌弱点,尾击、侧击、伏击、袭击敌人,另一部跳出合围圈深入敌占区攻逼敌人点碉。2月8日,任丘县大队和区小队化装袭克了平大公路上的二浒据点;9日、10日又攻克石村、曹桥两据点,俘伪中队长以下49名。任丘敌人连遭打击异常恐慌,两天内将城外点碉守备日伪军完全撤至城里,仅11日即慌忙撤退19处。九分区经两周反“扫荡”出击,作战14次,袭克据点7处,逼退岗楼40座,毙伤日伪军46人,俘伪军中队长以下169人,缴获轻机枪1挺,掷弹筒6个,步枪150支,手枪15支。3月下旬,第四十二地区队在河间城北设伏,利用迎头猛打、拦腰猛冲,后尾堵截的打法,狠狠打击了到河间东北一带“扫荡”的1000余河间伪军,当场毙伤300余人,俘30余人,缴轻机枪2挺,长短枪300余支,自行车20余辆。接着又攻克任河公路上石门桥据点,全歼伪军1个大队,缴机枪1挺,步枪100余支。4月初,乘日伪军抽集千人“扫荡”潴龙河两岸村镇时,九分区第二十四团四、五连在大尹村一战,击毙日军中队长以下60余名,伤伪军10余名,俘伪翻译官3人,缴长短枪80支,牵制调动了敌人兵力。经过这一时期的打击,整个九分区的敌人点碉减至比“五一”大“扫荡”以前还少,且点碉5里外之村庄均断绝了资敌,形势大大好转。
在八分区,1月,第三十三区队与河间县大队在民兵配合下,围攻敌伪兵力薄弱和孤立的据点,加强内线工作,开展强大政治攻势,教育伪军弃暗投明,连续攻克前申鲁、念祖桥据点,逼退康宁屯、西丁坊、三十里铺等据点;任河、建国两县攻克和逼退敌据点10余个。2月,献县手枪队配合六区小队,利用内线攻克李谢桥据点,切断了日军水上交通要道。3月,献交县大队和六区小队夜间潜伏于西辛庄据点附近,早晨乘伪军出操发动突袭,俘虏全部伪军,烧毁岗楼。同月,八分区部队还连克武强县杨家寨、大城县刘各庄、任丘县吕公堡等据点14处。6月,青大支队和大城县区武装相继包围了张村、大流河、零巨、西马村等碉堡,切断敌人粮水供应,开展政治攻势,迫使西马村、零巨敌人投降,大流河、张村敌人逃往大广安中心据点。青大支队还和第三十三地区队、大城县区武装紧密配合,发动群众,麦收前平毁敌人沿青县、大城等县的封锁沟近百公里。
从1月份转入局部反攻后,各分区部队紧密配合作战,主动攻击敌伪点碉,集小胜为大胜,抓住战机,成线成面地攻克和逼退很多点碉。至4月底共攻克与逼退敌碉堡据点519处,使盘踞冀中的点碉迅速由1943年底的1082个减少至563个,敌人所谓“爱护村”一部分已变为抗日村,成为抗日游击区或游击根据地。冀中出现了比1942年“五一”大“扫荡”前还好的局面。
冀中八、九分区的护麦及扩大解放区的斗争 5月,冀中平原小麦丰收在望。敌人由于长期战争的消耗,加之局部反攻以来敌区缩小,游击区群众停止了资敌,并对敌人实行了粮食封锁,敌人粮荒更加严重。为了挽救危困,敌人妄图以冀中为重点抢麦10万吨,破坏抗战力量。冀中八、九分区军民为打击敌人,立即投入了护麦斗争,先发制敌。
九分区部队首先开始。4月27日,在司令员魏洪亮指挥下,第四十二地区队和任丘县大队、各区小队及民兵将任丘县城包围,同时高阳、蠡县县大队及二十四团在任丘西、东、南方向积极活动,牵制高阳、大城、河间的敌人,准备打援。地委派敌工部长李泽民和任丘县委敌工部长杨建新秘密进城,通过敌工内线,与伪县长、伪大队长谈判,令其投诚。分区攻城部队乘势登上城墙。在内外配合下,促使城内伪军两个大队及伪政府人员1000余人,携机枪6挺、掷弹筒27个、长短枪456支,及其他军用装备全部投诚,任丘城一度被收复。这是党领导的敌伪军工作在冀中取得的重大胜利,也是敌工人员身入虎穴,争取瓦解敌伪军的典范。5月3日,第四十二区队三连及任丘县大队一部,两次伏击任丘之敌,歼敌伪军中队长以下120余人。8日,第四十三区队一、二连与肃宁县大队,在大尹村击溃饶阳日伪军150人的抢掠队,毙伤日伪军30余人,俘日军5名、伪军60余人;又于13日围攻肃宁,一度攻入城内,俘伪军百余名,缴步枪百余支,迫击炮1门,其他军用物资一部。
在八分区,5月13日,献县县大队和第三十七区队二连,袭克臧桥、水路伪水警备队据点,俘日军教官1名,伪水警130余名;任河大地区部队从5月13日至15日连克辛庄等6个据点,逼退张村等4个据点,烧毁南赵扶大桥,击溃大城援敌,毙俘敌伪120余人;献交县大队和第三区小队在敌工人员配合下,分3路突袭富庄驿伪警所,伪警中队全部被俘。
在各分区部队配合作战下,敌人在抢麦的准备阶段即遭到重创,打乱了敌人抢麦部署,推延了敌人抢麦时间。6月10日,当敌人开始抢麦后,为统一护麦行动,分区、县均组织了护麦指挥部,根据敌人抢掠特点,采取“全面破坏交通,集中力量抓敌弱点,在运动中歼灭抢掠之敌,并以围困攻袭等手段占领或迫退敌人据点,扩大解放区”的作战方针,在战术上以伏击打击运动之敌,以急袭打击入村抢掠之敌,以奇袭打击纵深之敌,同时在群众中展开反资敌、反抓捕、反抢掠和快收、快打、快藏的斗争。
在反抢粮与扩大解放区的斗争中,八分区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民兵配合,6月9日攻克河间兴村据点;11日攻克献县十五级据点;16日攻克献县陈庄据点,平毁沿青县、任河、大城、文新等县交界处长达100多里的大封锁沟。30日,河间县大队配合第三十三区队,乘河间日伪军外出抢粮之机,夜袭河间县城,活捉伪县政府秘书,连克堡垒6座,同时摧毁伪合作社和机枪制造所,获大批物资后安全撤离,迫使抢麦之敌不得不放弃抢麦计划返回河间。同月,淮镇、崔尔庄、景和等据点敌伪联合出动,到高官一带抢粮,建国县大队和第三十三区队、第四十一区队密切配合,主动出击,击溃敌人抢粮队,保护了麦收。由于冀中八、九分区积极主动出击,打击抢麦敌人,不仅粉碎了敌人的抢麦阴谋,而且扩大了解放区。
渤海一、三分区的夏、秋、冬季攻势作战 1944年初,山东分局、山东军区做出了对敌斗争的全面部署,要求抓住时机,积极主动地对敌人发起局部进攻;针对敌人的“重点主义”,采取对应措施,加强武工队、小部队活动,健全民兵联防;积极开展边沿游击区斗争,加强政治攻势和瓦解日伪军工作。扩大根据地,缩小敌占区,打通和改善各战略区的联系,夺取有利的反攻阵地。给渤海区的具体任务是,彻底改变被敌分割封锁的局面,变游击区为根据地。据此,渤海军区部队及地方武装,在人民群众的支援下,自1944年夏起对日伪军展开了局部反攻,发起夏、秋、冬三次攻势作战,歼灭了大量日伪军,解放了南皮、利津、乐陵等县城和广大农村地区,清除了一批日伪据点,扩大了根据地,使各分区基本连成一片。
1944年7月20日至8月17日,渤海军区乘青纱帐发起夏季攻势,揭开了局部攻势的序幕。一、三军分区部队向各县敌伪发起攻势,7月20日,一军分区部队和沧县县大队攻下了王寺(今属南皮县)据点。为配合军分区部队的夏季攻势,东南县大队攻克吴桥县境内徐连九、刘金庄据点,俘伪军80余人,缴枪80支。靖远县大队拔除李名扬据点,围困苏家据点,迫使伪军一个中队投降,并掩护群众将李名扬据点内的十几万斤小麦全部运走。
进入1944年,抗战形势已有好转,但盘踞在吴桥城内的日伪军气焰仍然十分嚣张,任意欺压百姓,横行霸道。一军分区决定给予痛击,以配合渤海区的夏季攻势。7月下旬,军分区政委陈德率两个连趁夜来到吴桥城下,俘哨兵,进南门,突然袭击,一阵猛打,俘虏部分敌人。待敌人清醒过来准备反击时,八路军已押着俘虏撤出城外,安全转移。
夏季攻势结束后,渤海军区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于8月下旬发起秋季攻势。9月27日夜,一军分区司令员傅继泽指挥军分区主力5个连,第一次攻打南皮县城。接近午夜时,炸开东门,全歼守门伪军,攻入城内,兵分两路同时进攻伪军队部和县衙门。伪军队部受到攻击,只顾防守,不能出援,县衙门很快被攻下。在攻打县衙门战斗中,击毙日本顾问佐滕,俘伪军70余,缴步枪70只,并砸开监狱,释放全部在押人员,点火烧了县衙门。据点里的日军,不敢出援,只好在房顶工事上鸣枪示威。一分区部队攻入南皮县城后,考虑到条件还不允许驻守县城,拂晓主动撤离。
同年11月,根据山东军区“以我为主,准备反攻”的指示精神,渤海军区发起冬季攻势。一军分区部队积极投入战斗,在陈德指挥下,围攻吴桥县西塘据点,消灭部分伪军,烧毁岗楼一座。渤海军区回民支队解放了齐家务,拔掉了伪民团总部据点。一、三分区各县大队也行动起来,进行大破袭、拔据点、拆岗楼、破路、平沟。到1945年2月,一、三分区抗日军民经过一年的战斗和广泛深入的敌伪军工作,挫败了日伪军的进攻,保卫了根据地,解放了部分地区,改变了被敌人分割包围的局面。
冀中八、九分区和渤海一、三分区的城工工作 1944年6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求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把城市工作和根据地工作视为我们党同样重要的两大任务”。7月,冀中区党委城市工作部(简称城工部)建立,由组织部长金城兼任部长。所属五个地委先后成立了城工部,八地委城工部长为刘青山,九地委城工部长为刘君达。同年冬,八地委成立沧泊委员会(简称泊委会),侯彻任书记。泊委会依靠泊镇工人,发展了地下组织,建立城内地下党支部,成立了铁路工人武装工作队,破坏铁路炸火车,锄奸反特,袭击敌人,为解放泊镇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同年8月,渤海区党委城工部成立,苏杰任部长。9月,区党委召开城市工作会议,一地委城工部长张白水参加会议。明确天津至沧县段、沧县至德县段由一、三地委负责。要求各段尽快建立党组织和铁路武装,以控制沿路城镇及两侧。1945年春,天津工委在新海县齐家务成立,相炜任书记。活动在一分区的渤海区回民支队,配合天津工委开展工作,相炜兼任“回支”政委。随后,城工部陆续派干部进入天津市区,成为天津地下斗争的骨干力量。
二、主动出击,扩大抗日根据地
冀中青纱帐战役 解放肃宁 1944年7月,冀中军民为配合正面作战,牵制和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在晋察冀军区统一部署下,于7月下旬至9月底展开了青纱帐战役。战役的任务是:1、深入敌后配合地方干部开辟地区;2、封锁点碉,打击小股出动的敌人;3、攻袭敌纵深空虚据点,迫退突出解放区的据点;4、打击交通线来往敌人,破坏敌人交通;5、扩大抗日武装力量。
根据上级部署,八分区以第三十三区队一部及大城县大队协同地方干部,开辟大城东南青县西北地区,第四十一区队一部协同青沧交地方机关(新成立的工作委员会),伸入青县以南、沧县以西地区,以政治攻势为主,分散隐蔽地开辟地区,相机打击伪高鸿基部队;九分区部队积极活动于肃宁、高阳、保定等地区,相机攻占肃宁。各分区地区队、县大队、区小队、民兵紧密配合,相互支援,积极投入了青纱帐战役。
九分区部队解放肃宁。肃宁县地处冀中腹地,是冀中区和八、九分区党政军领导机关经常活动的地区。“五一”大“扫荡”后,肃宁县干部、县区武装和抗日工作都受到严重损失。但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抗日军民的顽强斗争,到1944年,形势有了很大转变。特别是1944年,九分区部队曾两度攻入肃宁城,该城外围点碉已几乎全部被肃清,广大乡村均已解放,肃宁城内日军已撤走,留守该城的伪军因连续遭到打击,不敢轻易外出。而肃宁县城外,仅有梁家村和玉皇庙两个孤立据点,肃宁敌人完全陷入困境,攻克肃宁解放全县的时机已基本成熟。
8月20日,九分区第三十四区队配合肃宁县大队,设伏于河肃公路白家庄北侧的张庄、大史庄一带,伏击了去河间运输枪械弹药的肃宁伪军180余人,激战半小时结束战斗。此战计毙伤伪军14名,俘日军4名(内有1名顾问)、伪大队长以下官兵165人,缴获重机枪1挺,轻机枪4挺,机枪身、掷弹筒各2个,步枪120支,手枪18支,子弹4000余发,其他军用品一部。
河肃公路伏击战的胜利,使肃宁伪军更加恐慌,一再要求献县、河间敌人增援。九分区领导机关分析了敌情,决定乘敌援兵未到,组织对肃宁围攻。派军分区参谋长李键,带精干指挥机构到肃宁指挥攻城战斗。第三十四区队全部4个连与肃宁县大队为攻城部队,区队二、三、四连主攻西门,一连与肃宁县大队助攻东门(肃宁城只有东西两城门);以博野县大队、蠡县县大队、第二十四团一部及高阳县大队为打援部队,阻击河间、蠡县、高阳可能增援之敌;以第二十四团另一部为预备队。另外还动员组织了2000民兵和群众,准备百余面大鼓、大锣、大钹及洋油桶和鞭炮,待总攻开始,击鼓鸣锣,桶内燃放鞭炮,为八路军助威,震慑敌人。
9月29日黄昏,李键和代理县委书记朱子强、县长李伯宁,在寨南村指挥部,组织指挥整个战斗。三十四地区队队长贾桂荣、政委杨栋梁等深入第一线具体指挥破城。晚10时,攻城开始。东、西两面同时发起总攻。主攻西门的部队因敌火力封锁严密,前进受阻,后改在敌火力薄弱地段越过护城河,用云梯登城,主力一部攻入城内,因遇开阔地遭敌封锁被迫大部撤出,但仍有一个排的突击队突入城内,坚持战斗。东门攻城部队在开始强攻未果情况下,采取了爆破、强攻和政治攻势同时进行,并侧重于爆破。主力一连在火力掩护下,利用大方桌盖多层湿棉被的“土坦克”接近城门,挖洞爆破;同时肃宁县大队两个分队利用火力掩护,几经挫折,涉水越过外壕,用人梯登上城墙,围攻东北角岗楼。在政治攻势和坑道爆破威逼下,东门的敌人弃碉逃跑,一连遂占领东城门楼,并立即向北、向南发展,占领东部城墙,打开了东城门,和肃宁县大队迅速攻入城内。同时,西部攻城部队加强火力,在东面部队攻入城内的配合下,30日7时再次攻入城内。两路部队攻入城后,迅速包围了伪联防部、各大队部、伪县政府、新民会、警察所等处岗楼,经过激战和政治攻势,于12时逐一解决战斗,只有伪县政府大岗楼仍在抵抗。在八路军强攻和政治攻势面前,伪副联队长康景星见大势已去,暗示卫兵击毙日本顾问,伪军缴械投降。下午1时,城内战斗全部结束。梁家村、玉皇庙的伪军也在康景星的命令下缴械投降。至此,肃宁全县宣告解放。
在九分区部队强攻肃宁时,高阳日伪军600余,企图增援,遭到预伏部队阻击,激战竞日,敌被击退。
攻克肃宁城,肃清全境敌人,是冀中部队在“五一”反“扫荡”后规模较大获得全胜的攻坚战的一个范例,历时29小时,击毙日顾问及伪小队长以下20人,俘城内外伪军、政、警、特人员共1000余人,缴获迫击炮2门、机关枪3挺、掷弹筒2个、长短枪700余支、子弹8000余发、手榴弹1000余枚、小麦100万斤、杂粮300万斤及其他全部军用物品。攻城部队仅伤亡30余人。
肃宁是“五一”大“扫荡”后全冀中区第一个全县解放,而且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的一座县城。肃宁解放后,彻底打掉了任丘、河间、肃宁、献县伪联防区的一支触角,使任、河、献伪联防遭到了致命的打击。解放肃宁之战,为迎接冀中军区创造大块根据地,配合正面作战,开展敌后局部反攻,均有重大意义。延安《解放日报》和《晋察冀日报》都头版报道了“冀中又奏大捷,肃宁县完全解放”的消息,《晋察冀日报》还发表了“庆祝冀中大捷”的评论。
青纱帐战役中的冀中八分区对敌作战 1944年8月8日,八分区部队及建国县大队突袭崔尔庄据点,俘伪军35人;12日又突袭沧县西关,包围了伪渤海道警官训练所,俘伪警30余名。同月,献县县大队在沧石路伏击由县城到淮镇换防的伪军,俘10余人。9月中旬,第四十一区队和献交县八小队在内线配合下,袭克禅房据点,15分钟结束战斗,除打死伪中队长外,俘伪军110多人,缴枪80余支。10月下旬,在军分区指挥下,由第三十七区队和第四十一区队2个连、献县、饶阳、武强3个县大队及部分区小队、民兵共1000多人,于27日晚向献县县城发起进攻。献县手枪队先潜入城内,在内线配合下攻克南门岗楼,打开城门迎接部队进城,与敌展开巷战,激战至次日凌晨2时,伪警察总署、伪保安第三大队部及十一、十三两个中队、伪县政府、医院、新民会等处相继被攻克。张庄日军赶来增援,遭到第四十一区队的阻击。至拂晓攻城部队安全撤出县城。此役毙伤敌伪50余人,俘代理县长以下200余人。河间县大队和九分区部队两个连相配合,用计诱敌于贾庄,战斗1小时,毙伤伪中队长以下20余人,俘伪县长以下23人。11月,第三十三区队与河间县大队联合向敌据点进攻,连克北中原、宿驾口、黑马张庄、东大汉、南罗等敌据点多处,使河间根据地迅速扩大。青沧交县大队在打入敌人内部敌工人员配合下,趁夜攻入崇仙据点,毙俘伪军全部100余人,烧毁了据点。年底,在八路军强大攻势下,日军在献县张庄天主教堂的训练地被迫撤退,并陆续撤掉据点10余处,献县境内根据地成倍扩大。
冀中八、九分区开辟敌后新区 为进一步扩大解放区,中共冀中区党委做出了“用大力积极纵横穿插深入敌后,开展敌后各种工作”的指示,决定八分区除开展津浦路西青县、沧县、大城的工作外,并伸向路东开辟路东青、沧地区;九分区依靠大清河岸的苇塘向武清开展,同时组织力量从津南向渤海海岸线发展。根据上级指示,八分区为配合九分区开辟津南和津浦路至渤海湾地区的斗争,为开辟青县工作,组成了青县工作委员会,并抽调精干人员组成武工队,在工委领导下深入青县敌后开辟工作。青县共有172个村庄,“五一”大“扫荡”前有共产党活动的村庄47个,“五一”大“扫荡”后绝大部分变成了敌占区。武工队在第三十三区队、青大县支队配合下,深入敌后,抓住有利时机打击敌人,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攻克、逼退敌伪点碉10处,伏击伪军4次,歼灭伪军100多人,开辟了近60%的村庄,有102个村庄建立了抗日政权和群众组织,有17个村庄建立了党组织,大部分村庄由敌占区变为游击根据地。至1945年5月,青县铁路两侧游击根据地与津南县连成一片。
在晋察冀军区统一领导下,冀中八、九军分区部队积极贯彻向敌后进攻的方针,在秋冬季攻势作战中,军事攻势与政治攻势相结合,正规军、游击队、民兵相结合,由以游击战为主开始向以运动战为主转变,攻势越来越猛,战斗规模越来越大,连战连捷,沉重打击了敌人,为举行更大规模的攻势作战和战略反攻作好了准备。
冀中九分区攻克辛中驿 1945年4月中旬开始,冀中区开展了春、夏季攻势。4月13日,九分区主力一部配合地方武装,开始围攻辛中驿据点。辛中驿,位于任丘南25里的平大公路上,是任丘至河间敌伪交通的重要连接点,驻有伪任丘县警备大队150余人,配有机枪、小炮等重武器,设防坚固。如果拔掉它,可北攻任丘,南取河间,将日军纵贯冀中的分割封锁线打开一个缺口,大大扩展八路军活动余地。为了给攻取辛中驿创造条件,九分区三十八区队、任丘县支队和文新县支队等部,于4月30日先在金桥伏击重创到任丘一带“清剿”抢粮的驻大城日军山田大队,杀伤敌60余人,俘伪军一部,缴获大量枪支弹药和物资,打掉了山田大队的气焰,后于当夜包围了辛中驿,开始了围攻计划。
这次战斗,由九军分区副政委王道帮、参谋长李健指挥,第四十二地区队、任丘县支队及任丘县三、四、七区小队负责围攻;第三十八地区队、第三十四地区队分别负担对大城、任丘、河间、高阳方向的打援任务。负责围攻的参战部队在附近村庄群众的支援下,一边构筑掩体、挖坑道,接近敌人准备爆破,一边广播喊话,加强政治攻势。经过6昼夜围困,敌人军心涣散,极度恐慌。19日夜,围攻部队发起强攻,敌人火力严密,封锁进攻道路。围攻部队调整火力,多处佯攻,从坑道运动部队接近敌人,选择敌人火力薄弱处,集中力量猛冲狠打,冲入敌碉,20日拂晓,全歼守敌,烧毁碉堡。辛中驿战斗,历时7昼夜,击毙伪军30余人,俘伪大队长以下120余人,缴长短枪140余支、机枪1挺、掷弹筒1个,其他军用品一部。辛中驿解放后,平大公路任(丘)河(间)段交通完全断绝,动摇了孤守据点碉堡的敌伪。
冀中八、九分区发起任(丘)河(间)战役 4月28日始,冀中八、九军分区发起任(丘)河(间)战役。战役首先从围攻任丘城开始。辛中驿被攻克后,任丘城周围敌据点撤到县城内,任丘已成孤城。根据战斗部署,第四十二地区队和任丘县支队,负责进攻任丘县城;第三十八地区队和文新县支队,牵制大城敌军;高阳县大队负责高阳方向的打援任务。
战役开始后,围城部队一面向城墙挖坑道,一面利用广播喊话、让伪军家属写劝降信射入城内,开展政治攻势。围城过程中,附近乡亲踊跃上阵,积极参战,挖交通沟,修筑工事,运粮送弹,烧水做饭,敲锣打鼓,摇旗呐喊,敌人弄不清城外军情,加之两次突围均被击退,极度恐慌,1名日军小队长畏惧自杀,伪县长和伪军头目企图私自逃离,日军中队长每日数次发电告急,求援无望。30日凌晨3时,敌伪乘八路军调整部署之机,轻装弃城向河间逃窜,第四十二地区队追击20余里,杀伤敌一部。至此,任丘全境解放。
任丘解放后,九分区部队北上围困文安、新镇外围据点;八分区以第三十二区队,任丘、河间、建国、肃宁4个县大队,先后逼退河间东部地区的束城、榆行两据点。5月4日开始围攻河间。河间外围柳洼、七里铺、八里庄等点碉被先后攻克。河间日军1个中队及由任丘逃至河间的日军残部,在强大攻势震慑下仓皇东窜至沧县,该城仅留当地伪军据守。八分区各部队攻克外围据点后,乘胜向城关压缩。9日晚,守城伪军乘总攻开始前向东突围逃窜,八分区部队占领河间县城,并以第三十三区队追击,以建国县大队于沙河桥阻击逃敌,沿途歼敌200余人,残敌不敢应战,逃入沙河桥据点。
在解放河间战役中,攻克大小点碉87个,俘伪正副大队长以下500人,毙伤50余,共歼伪军5个中队,俘河间伪县政府人员38人,缴获轻重机枪各1挺,迫击炮2门,掷弹筒8个,步枪500支,短枪30支,子弹2万发,手榴弹2000枚,电话机20部,电线2000斤,战马20匹,自行车百辆,电池百箱,粮食500万斤,棉花10万斤,兵工厂1座及其他军用品一部。任(丘)河(间)战役胜利结束。在任河战役进行的同时,5月6日至31日,冀中第九军分区部队,在第十军分区部队的配合下,发起了文(安)新(镇)战役,解放了新镇和文安县城;5月6日至6月5日,冀中第七军分区与第八军分区部队相配合,又发起了饶(阳)安(平)战役,先后解放了饶阳、安平、武强、深泽等县城。解放区军民的连战连胜,使部队斗志益发激昂,群众情绪尤为兴奋。
冀中子牙河东战役及解放献县、沙河桥、交河 子牙河东战役是1945年夏季攻势的第一个战役。战役由冀中军区司令员杨成武、政委林铁指挥,于6月8日开始,参战部队有军区第二十四团、第三十一团、第三十二团、第四十地区队以及当地县区武装与民兵。8日晚,第三十三地区队与青大支队开始围攻子牙河以东、沧河路以北大据点里坦镇(今属大城县),12日晚敌伪突围向东逃窜,里坦解放。同时青大支队、青沧交大队攻克大城县石家务、白马策,迫退青县崇仙镇等据点敌人。
6月10日晚,第四十二区队及任丘县大队,对子牙河沿岸重要据点子牙镇及其外围据点展开围攻,当日晚即突破敌军防御工事。11日拂晓王口百余援敌被击溃逃回。当晚子牙镇守敌分路向东突围,被第三十四、三十八区队及肃宁县大队截击歼灭大部,残敌窜向静海,子牙镇解放。八路军乘胜攻克子牙河西东辛庄、大堡两据点。此战,毙伤日伪军30余人,俘虏伪副司令以下400余人,缴武器弹药一部,军火工厂一座,其他物品颇多。与围攻子牙镇同时,冀中主力一部配合任河县大队,围攻子牙河岸大据点刘各庄桥,围攻2天后,利用挖地道至岗楼下的办法,炸毁岗楼,攻克据点。
献县是突入解放区的重要据点之一,如攻克献县即可使残存在子牙河沿线的据点完全失掉支柱,使子牙河东西根据地连成一片,并可彻底粉碎敌伪重新打通沧石路的企图。
16日晚,八分区第三十一团、三十二团、第四十一区队与献县支队,以奇袭动作分路袭入献县城内,伪军一个中队被消灭,另一个中队起义,残余的日伪军被围困在一狭窄的碉堡地带固守待援。21日,敌人由崔尔庄经淮镇、河城街向献县增援300余人,与被困敌人汇合。25日夜,献县日军80余人和伪军400余人弃城东逃,献县解放。逃窜敌伪至献县东云台山遭截击,敌丢弃所有辎重,逃入河城街据点。为不让敌人站脚,八路军于26日8时攻击河城街,残敌沿沧石路向东逃窜,又遭建国县大队截击,被歼80余人后逃入淮镇。
6月20日,为配合解放献县战斗,冀中军区第二十四团配合当地县区武装及民兵,以军事、政治攻势相结合,对大城日伪军展开围攻。24日拂晓,大城伪大队长率领400余伪军投诚。7月4日拂晓,大城残敌突围东逃,大城解放。
7月2日拂晓,冀中八分区部队向子牙河岸所剩唯一的大据点沙河桥进攻。据点分河东河西两处,中有大桥相通,以坚固碉堡作掩护,东西据点有6道围沟,内有大小碉堡9座,火力组织严密,进攻极为困难。八分区部队指挥灵活机动,动作坚决果敢,以熟练的技巧及坑道作业密切结合,占领了敌人外壕,进而摧毁堡垒工事,围困10余天,数次激战,将河西据点全部占领,守敌日军1个小队、高鸿基部1个小队及伪警20余人全部被歼。进攻河东据点的八分区部队同时将淮镇增援的敌人敢死队80余人(日军第三十八大队一个中队主力)歼灭40余人。河东据点守敌于河西据点被克后的当晚突围逃窜,逃敌60余遭截击也全部被歼,至此,沙河桥据点被攻克,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40万斤粮食。八路军还乘胜攻克了景和、沙河桥之间的西里埋据点。
7月12日,第十军分区6个团、第九军分区4个团及地方武装一部,发起了夏季攻势第二个战役大清河北战役。与此同时,南线第六、第八军分区部队向安国、交河之敌展开了进攻。
在抗日军民的打击下,交河县境敌人据点先后被摧毁,孤立恐慌的敌人只好龟缩到交河城内。献交县支队和县地方武装及广大民兵,在中共献交县县委的领导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三围交河城,靠土枪土炮地雷地道,解放了交河城。1945年5月中旬和月末,献交县委组织了两次对交河城的围困,均因准备不足、部署欠妥而失利。6月11日,经过县委周密研究和部署,并在八分区第四十一区队和青沧交县支队的支援下,开始了第三次围城。这次围城吸取前两次的经验教训,由第四十一区队和青沧交县支队负责打援,警戒泊镇、东光之敌,献交县支队和区小队封锁四门,民兵配合部队作战。经过11个昼夜,各路民兵和参战民工将城周围3里左右的村庄都修好了村落地道、高房工事,挖通了道沟等作战工事。29日,泊镇、东光450多援敌被击退;同日和7月1日,城内敌伪多次分路突围,均被击退。在改造村落的同时,围城部队和民兵,用25天挖了一条70多米长,宽、高各两米的地道,直通西门城下,放入1500斤炸药,炸坏了西门,使敌人更加恐慌。7月20日,200余增援交河的泊镇、东光之敌多次受截击,与各村民兵展开激战,直到下午6时才进入交河城。21日城内敌人出动300余人,大车百余辆,往东光运粮又遭到了阻击。在人民战争的包围打击下,敌人连续受挫,加之西门被炸,极度惊慌,26日夜由东门弃城逃跑。27日交河县城解放。子牙河东战役至此胜利结束。
子牙河东战役的胜利,彻底解除了敌人靠子牙河对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封锁,将独流至献县长200余里子牙河沿线的敌伪据点全部肃清,巩固扩大了子牙河东解放区。同时经过子牙河东战役,八分区部队在兄弟部队配合下,解放了大城、献县、交河3座县城及里坦、沙河桥等重要据点,使八分区根据地连成了一片。
渤海一分区的春、夏季攻势作战 渤海军区部队和地方武装,在1944年局部反攻作战胜利的基础上,1945年发起了春、夏季攻势作战。4月1日,第一军分区部队赶走东南县乌马营(今属南皮县)据点敌伪,平毁据点,拔掉了根据地内部的一颗钉子。夏季战役开始后,一军分区一个连、沧县独立营和沧县四、五两个区队,拔除了减河以北的大部分据点。5月16日,一军分区部队将沧(州)盐(山)公路上的辛店据点拔除,俘虏伪中队长以下26人,缴获枪支弹药一部。
进入1945年,盘踞在吴桥城的日伪军仍做拼死挣扎。他们夜间龟缩在城内,四门紧闭,白天成群结队去附近村庄“扫荡”、掠夺、骚扰。6月7日,一军分区司令员傅继泽率直属营,夜间由北门攻入,直捣日伪军兵力和弹药集中的腹地,战斗不到半小时,缴获机枪3挺,步枪13支和大批弹药,消灭敌人一部。这次战斗,震慑了敌人,使他们再不敢轻举妄动。
6月25日夜,傅继泽又指挥一军分区主力6个连,攻打南皮城。攻城前,被俘的伪县长喊话劝降,未果。傅继泽随即命令部队强攻。防守城东门的伪军一个班,打开城门投诚,城内伪军缩回固守。一分区部队将伪军据点包围,又派队伍监视南街上的日军据点,一举攻下县衙门,俘虏了2个班伪军,释放了在押人员,烧了县衙。随后又攻下北街的一处日本株式会社(属日军的经济掠夺机构),缴获了大批军用物资。此时南街日军缩在据点里鸣枪壮胆。拂晓,八路军主动撤出县城。
7月3日,一分区部队攻克了东光火车站,接着乘胜北进,又攻克了泊头火车站,之后迅速撤离。此战共毙伤俘敌40人,缴枪30余支,弹药30多箱,并炸毁敌人火车一列,使敌人数日不能通车。
在春、夏季攻势中,一军分区部队及县区武装主动向敌人进攻,扫除了境内大部分据点,为迎接大反攻奠定了巩固的基础。
三、贯彻党的七大精神,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政治路线,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政治和思想的基础。8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10日24时至11日18时,八路军延安总部总司令朱德连续发布了7道反攻命令。根据中共中央和延安总部的命令,冀中根据地和全国各根据地一样,立即行动起来,投入了战略大反攻。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但并没有立即停止作战,而蒋介石为抢夺和独霸胜利果实,竟然命令日伪军不得向八路军投降,等待国民党军受降。因国民党正规军一时难以抵达北方,故将伪军改编为国军,并对一些地方势力自建的武装给以加委,和八路军作对。由于日军宣布投降而又不放下武器,八路军为迫其投降,进攻作战仍继续进行。各解放区军民积极响应党中央、毛泽东主席的号召,坚决执行朱德总司令的命令,向日伪军发起全面进攻。
战略反攻中的冀中八、九分区 为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命令,冀中军区在肃宁县大官厅村召开干部会议,对各军分区部队发出了反攻命令:第八军分区部队攻占津浦线上的唐官屯、马厂等火车站,并北上配合第九军分区的部队夺取天津;第九军分区部队攻占高阳、安新县城,破坏天津至廊坊段铁路线,进攻天津。同时为适应大反攻任务要求,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各地应将我军大部集中,脱离分散游击状态,变成超地方性的正规兵团”①的指示,迅速扩编正规兵团和地方武装,8月13日,将地区队、县支队、区小队逐次升级,充实武装力量,投入反攻。根据中共冀中区党委指示和冀中军区命令,八分区先后以第三十三地区队扩编为第二十三团;以大城县大队为基础扩编为第六十二团,以第四十一地区队为基础扩编为第六十三团;以第四十一地区队一部和武强县大队合并编为第六十五团,以献交大队为基础扩编为第六十六团;以献县支队扩编为第六十七团。九分区以津南县支队为基础扩编为第七十三团,以第三十八地区队扩编为第三十八团,以第四十二地区队和高阳县支队、安新县支队编为第二十七团,以第三十四地区队和肃宁县支队、蠡县支队合编为第二十八团。在冀中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经过部队扩编,八、九分区加上六、七、十3个分区的部队,已由原有的6个正规团增加到26个正规团。在扩编正规团队的同时,也注重了县、区地方武装的补充和加强,冀中区的人民军队(含县区地方武装)已达5万余人,为参加全面反攻提供了充足强实的兵力。
在战略反攻中,根据冀中军区的战略部署,第八、第九军分区主力部队和第十军分区主力部队,分别由南、西、北三个方向进攻天津。8月19日,反攻开始后,挺进津浦线并在南线作战的第八分区部队第六十七团、第六十六团,连续攻克唐官屯、陈官屯火车站;第二十三团与第六十七团配合,经3昼夜激战,攻入静海县城,歼灭200多伪军后撤出城外,回师沧河公路,剿灭伪军高鸿基残部,高部突围东逃未能全歼。21、22日,八分区部队还先后攻克杜林、马连坦(今均属沧县)、冷饭店(今属泊头市)等据点,残敌逃入沧县。西线进攻的第九军分区第三十八团,攻入天津西火车站,与敌展开了激烈的巷战,毙伤日伪军40余人,撤出战斗。
冀中八路军集中兵力攻津时,八路军总部派入敌人内部长期隐蔽的地下共产党员、时任献县伪县长兼伪联队长的张鸿烈,遵照党组织的指示,率建国县境内崔尔庄(今属沧县)据点和由献县撤至该点的700余伪军和一个伪县政府,携步枪500余支,轻机枪7挺,掷弹筒7个,迫击炮1门,集体起义,被编为晋察冀军区独立第二纵队,张鸿烈任司令员。至此,除津浦铁路沿线和少数边沿地区外,冀中八、九分区大部解放。
战略反攻中的渤海一、三分区军民 党的七大闭幕后,渤海区党委发出指示,号召全区各机关、部队、学校和干部群众认真学习七大文件,广泛宣传七大精神,实行全民总动员,向日伪军展开大反攻,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8月13日,中共山东分局、山东军区发出《决心消灭日伪军》的指示和《夺取大城市的部署》;15日,又发出《部队作战方向的规定》。山东军区命令渤海军区主力配合鲁中军区夺取济南,一部收复津浦铁路沧(县)德(县)沿线各要点及寿光、潍县等地。同时,决定将所属各军区部队编成5路野战军,其中渤海军区组成第四前线指挥部,主力部队编为山东野战军第七师和第六、七、八3个警备旅。杨国夫任第四前线指挥部指挥,景晓村任政委,刘其人任副政委,袁也烈任副指挥兼参谋长,周贯五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8月17日,山东野战军第七师正式组成,杨国夫任师长,周贯五任政委,龙书金任副师长,闫捷三任参谋长,徐斌洲任政治部主任。七师下辖十九、二十、二十一3个团。警备第六、七、八旅在战斗中陆续组成。
8月中旬,第四前线指挥部根据渤海区敌情,将所属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迅速集中,分南北中三路对敌展开大反攻。南路大军由七师主力和五分区独立团组成,在杨国夫、景晓村、周贯五指挥下,在胶济铁路以北、小清河以南,由东向西挺进;中路大军由六分区独立团、长山独立营、邹平县大队等组成,在刘其人、袁也烈指挥下,沿小清河以北、黄河以南由东向西挺进;北路大军由第一、二、三、四军分区部队、回民支队和部分县区武装组成,在龙书金、傅继泽、陈德、曾旭清、刘贤权、李广文、王兆湘、徐斌州等指挥下,分兵南下、西进。
在战略大反攻中,一分区部队相继收复了吴桥、盐山、新海、南皮县城,攻克了桑园车站,切断了津浦铁路。
1945年8月19日,一军分区4个连、1个特务连及地方武装,在陈德指挥下,围攻吴桥县城。攻城指挥部设在城东张庄,4个连为攻城主力部队,负责围攻东、北门及东北角和追击逃敌,并歼灭增援的敌军;县大队、特务连围攻西门、西南角并负责迎战逃敌;三区中队围攻南门,二区中队在桑(园)吴(桥)公路上警戒。战斗打响后,八路军采取了“竖梯子”、“贴膏药”等多种爆破办法,均因城池坚固而未成功,后采用了挖地道地下爆破攻城的办法,军民协力,经20多天奋战将地道挖至西城门下,放入1000多斤炸药,9月15日零时,随着一声巨响,城门被炸塌陷,八路军随即发起冲锋,两个尖刀班冲上城楼,后续部队紧跟其后。敌军大部投降,拼命抵抗的被歼灭,妄图逃跑的淹死在护城河里。此次战斗,歼灭俘虏伪军近千人,生俘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县长和伪军司令,缴获大批武器、弹药。
8月17日,东南县大队和各区队,集中包围了南皮县城,敦促伪军缴械投降。但守敌拒不投降,关闭城门,据坚固守。地方抗日武装遂准备强攻。此时,渤海一军分区主力正在别处作战,冀中八军分区主动配合,派六十三团东渡运河、跨越津浦铁路,协助南皮县地方武装加强对敌围困。围城期间,南皮县地方武装进行过试探性进攻,搞过地道作业,虽未成功,但搞得敌人惶惶不可终日。到9月中旬,渤海一军分区部队完成整编任务(一部分主力编入渤海七师,进军东北;一部分县大队升级,编为军分区主力),解放吴桥县城后,向南皮县城集结,十七团一营首先到达,接替冀中六十三团围城,六十三团撤回冀中。至9月24日,军分区司令部及十七团全部到达。司令部设在城南双庙村,被任命为主攻营的十七团一营,将沟壕挖到距城西门仅200米处。
26日20时30分,攻城开始。十七团先用轻重机枪、迫击炮对敌人进行了半小时的火力摧毁,后突击连在火力掩护下利用云梯奋勇登城。三营先由城西北角涉水偷袭登上城墙,一营随后登城,向两侧发展。守城伪军纷纷逃下城去,钻进城防司令部顽抗。进城部队分头攻下伪县衙门、伪警察局及各城门,歼灭了守敌,扫清了全城。跟踪追击的主攻一营,迅速包围了城防司令部,在对据点西北角爆破未果后,又改变作战方案,选择据点薄弱处小东门为爆破点,获得成功,突击队和后续部队冲进据点,全歼守敌。27日9时,战斗结束,全歼伪军600余人,活捉了城防司令,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南皮县城宣告解放,一军分区司令部、中共东南县委、东南县抗日政府随即进驻南皮县城。
日本宣布投降后,并没有立即放下武器,驻守盐山县城的日伪继续负隅顽抗。渤海一军分区组织沧县独立营、新青县独立营、盐山独立营、靖远县一个连和部分民兵,于8月30日将盐山县城包围。9月7日,渤海区北路主力部队向北进发,直逼盐山。守城日伪军在主力部队威逼和人民群众的围攻下,于9月9日逃往沧县城。盐山县城解放。
为使津南解放区连成一片,孤立天津、沧县之敌,渤海区部队在解放了无棣县城后,又迅速转入解放新青县城——韩村的战斗。9月23日晚,渤海一、三军分区部队,渤海区回民支队四、五、六大队,庆云、盐山等县大队,包围了韩村。攻城总指挥部设在城东沈庄,第三军分区副司令员黄荣海任总指挥。24日拂晓发起攻击。敌人紧闭城门,企图利用强大火力网阻止攻城。八路军立即组织优秀射手,专门消灭敌人的机枪手,削弱了敌人的火力。垂死挣扎的敌人,一面发动绅士、地主分子杀牛宰羊慰劳部下,以稳定军心,一面组织50余人敢死队冲出西门,企图为突围逃跑打开突破口,但遭到了回民支队的迎头痛击。加紧攻城的八路军部队选择东城门为突破口,组织爆破组炸开了城门,大部队突入城内,此时敌人已完全失去抵抗力,大部缴械投降。整个战斗毙俘敌官兵530余人,缴获重型迫击炮1门,重机枪1挺,其他各种枪支400余,无线电台1部,粮食、衣物若干。新青县城宣告解放。
至此,除津浦线的沧州、泊头、东光未解放外,渤海一、三分区所有县城全部解放,一、三分区和渤海其他分区连成一片。
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沧州人民的贡献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签署了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也胜利结束。八年抗战中,沧州抗日根据地作为冀中区和冀鲁边区、渤海区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沧州所在的冀中和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创建,是党中央、毛泽东关于敌后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的理论和决策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标志之一。它们的巩固和发展,开创了华北敌后抗战的新局面,对于地和其他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敌后战场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2、沧州抗日根据地是冀中和冀鲁边区、渤海区抗日根据地的重要部分,是抗日战争的最前线,它们牵制、抗击和消灭了日本法西斯的大量兵力,对坚持华北敌后抗战和全国的持久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3、沧州抗日根据地各级党组织,一直把党的建设作为工作中心。根据地创建初期,恢复与建立了地、县、区、村各级党组织,并吸收大批优秀分子入党。随后又从政治思想组织作风上进行了整顿。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锻炼,造就了一支政治素质好、群众拥护、经受住残酷斗争考验的干部队伍。他们是夺取抗战胜利的保证,也成为取得解放战争胜利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骨干力量。
4、冀中和冀鲁边区、渤海区抗日根据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制度实施较早的地区之一。特别是沧州西部所在的冀中抗日根据地,新民主主义政权建立较早,政策比较完备,经过民主选举运动,彻底摧毁了旧地主资产阶级的政权机构,建立健全了新民主主义的崭新的政权机构,实施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使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从而把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模型”具体地、科学地体现出来,使人民看到了新民主主义中国的光辉前景。
5、沧州抗日根据地较好地进行了财政经济建设,与敌人展开针锋相对的经济斗争,实施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抗击暴敌,克服天灾,保证军需,充裕民生,增进农业,发展手工业、小商业、合作社,活跃经济,力求自给自足,促进了根据地的经济发展。
6、沧州抗日根据地模范地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和政策,团结各民族、各阶层共同抗日,在华北敌后创建了回民抗战建国联合会(沧州西部)和回民抗日救国会(沧州东部),并组建了冀中回民支队和冀鲁边区、渤海区回民支队,在中华民族的抗战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也为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培养造就了一支回族干部队伍。
7、沧州所在的冀中和渤海区抗日根据地是对日反攻的前哨阵地,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在党中央统一部署下,抽调和组建作战部队,挺进东北,为实施党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重大战略决策,收复东北失地和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
8、沧州抗日根据地不仅为抗日战争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进行全国解放战争准备了强大的基地和力量。八年抗战中,沧州抗日根据地坚持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方针,发展和壮大了八路军和民兵队伍,建立健全了主力兵团、地方武装和民兵自卫队“三位一体”、紧密配合作战的武装力量体系,创造了一整套适合于人民战争的工作系统以及多种游击战法,动员和组织了千百万群众参战,使沧州平原成为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根据地还发展壮大了党组织,培养锻炼了大批干部,建立健全了各种群众团体,这些在抗日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基地和力量,在转入解放战争时期继续完成中国革命历史任务的决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9、沧州抗日根据地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反法西斯侵略的和平事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表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八年抗战中,这里的敌我斗争之残酷、剧烈和艰苦是罕见的,沧州军民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及其汉奸卖国贼付出了巨大代价和牺牲,据不完全统计,仅牺牲在沧州这块土地上的县团级以上干部达百人,干部战士伤亡达万人。仅冀中八分区和渤海一分区,被杀害群众12.5万人,被抓劳工5.8万人;损失粮食20亿斤,棉花4767万斤,房屋34万间,牲畜9.5万头;敌人修碉堡、公路、沟墙占地160万亩。但是,英勇的沧州人民同全中国人民一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屈不挠,苦斗八年,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在沧州大地上谱写了一曲全民抗战、抵御外侮的胜利凯歌,描绘了一幅英武悲壮,激人奋进的御寇图,在沧州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注释
①中共中央《关于日本投降后我党任务的决定》,1945年8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