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史研究 >> 专题研究 >>正文
1977年、1978年沧州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回顾
发布时间: 2014/1/3 15:47:19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寨是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学大寨是那个时期农业战线最鲜明的特征。尽管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产条件,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内乱和破坏,农业农村的进展变化依然缓慢,农民的低口粮、低营养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粉碎“四人帮”后,全国政治局面逐渐好转,人们普遍存在加快发展速度,把“四人帮”耽误的时间和造成的损失夺回来的愿望极为强烈。为此,全国全省于1976年12月和1977年2月先后召开了农业学大寨会议,提出了“普及大寨县”的口号和一些具体奋斗目标。
  1977年3月以后,沧州地区多次召开农业学大寨会议,制定了农业生产规划,强调:一要认真传达贯彻好全国全省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在全区范围内迅速掀起大学习、大宣传、大贯彻、大落实高潮,用会议精神武装广大干部群众,把人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二要深入揭批“四人帮”的反革命罪行,肃清其流毒和影响,分清路线是非,澄清思想。在此基础上搞好整党整风,加强社、队领导班子建设,提高战斗力。三要继续认真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正确处理农、林、牧、副、渔的相互关系,搞好“两个布局”,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保证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计划指标,力争粮食上《纲要》。棉花、油料等各项经济作物和林业、畜牧业、渔业都要有一个大发展。其具体目标是:
  粮食:1977年总产要保证35亿斤,1978年总产保证38亿斤,1979年总产要达到60亿斤,1980年总产要达80亿斤。
  棉花:1977年总产要保证3350万斤,1978年总产要达到4000万斤,1979年要达到4500万斤。
  油料:1977年总产要达到4800万斤,1978年总产要达到5400万斤,1979年总产要达到7000万斤,1980年总产要达到1亿斤。
  猪:1977年饲养量达到300万头,实现全区上《纲要》,年末存栏保证250万头。1978年达到350万头,1979年要达到400万头,1980年达到500万头。
  渔业:1977年水产品产量保证6万吨,1978年达到总产8万吨,1979年达到10万吨,1980年达到15万吨。
  果品:1977年总产量要达到2.5亿斤,1978年要达到3亿斤,1979年要达到3.5亿斤,1980年要达到4亿斤。
  《规划》中提出:要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从根本上改变生产条件,要以建设500万亩高产田为中心,以治水、改土、增肥、种植为重点,向土地园林化、耕作机械化、养猪上《纲要》目标进军。治水:狠抓水利建设,彻底解决“遇旱有水,遇涝排水”的问题。改土:大搞深翻、平整土地,全区耕地基本上要轮翻一遍,彻底改造盆地、罗锅地和沟壕岗坡地的面貌。增肥:要以有机肥为主,大力发展集体养猪,抓好小化肥生产,逐步增加化肥施用量。大搞种植革命:改革旧的耕作制度,推广带田种植,提高复种指数,适当扩大种植面积等等。
  按照地委的部署,沧州地区各县开展了学大寨竞赛运动。内容是: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用学习竞赛统帅劳动竞赛;把揭批“四人帮”的斗争进行到底,澄清路线是非,划清思想界限;大干快上要做到指标积极可靠,措施切实可行;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实行科学种田,以粮为纲,全面发展。肃宁、吴桥、任丘、交河四县之间积极开展劳动竞赛,一个比思想、比干劲、比作风、比贡献的群众运动在四县展开。吴桥、任丘、交河立志苦战一年建成大寨县;肃宁决心乘胜前进,向高标准大寨县进军。每个县坚持做到十分指标,十二分措施,努力改变生产条件。肃宁县大搞机井建设,力争全年1100眼的打井任务9月底完成。交河县活动起深、浅机井架60多盘,1977年上半年已经打成深、浅机井550多眼。各县狠抓养猪积肥,搞好排涝工程配套,动员全党全民战“三夏”,突击夏收,适时夏播,夺取全年农业丰收。在四县竞赛中,各县县委像领导土改、合作化那样积极领导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运动。他们发扬战争年代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拼命精神,争当农业学大寨促进派。吴桥、任丘除留一两名常委主持日常工作外,其余全都深入基层蹲点。他们带头学、带头批、带头干,认真组织社队竞赛,抓先进、带中间、促后进,到处充满了你追我赶争先进,比学赶帮齐向前的气氛。
  全区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开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大力发展。1977年入春以后,沧州地区遇到罕见的干旱、低温,小麦死苗严重。各级党委动员全党全民,大打抗旱保夏收、保春播的人民战争,连续搞了5个战役,克服重重困难,夺得了夏季大丰收。全区粮食总产达到8亿4千多万斤,比1976年增产30%。大灾之年,还涌现出一批大幅度增产的先进典型,全区夏季粮食单产总产都创历史最高水平的有91个公社,191个大队。在夺得夏季丰收的基础上,全区人民继续奋战,突击夏播,加强秋季作物管理。但6月下旬,由于连降大雨暴雨,积水面积达到900多万亩。全区人民紧急动员,奋起抗灾,大打抗灾夺丰收的人民战争。全区有24000多名地、县、社干部,日以继夜,连续作战,千方百计排除积水,男女老少齐上阵,机械、盆罐一齐上,随下随排。全区开动扬水站1900多座,土方工泵138处,小机群19200多台。仅小机群排除积水就达到500多万亩,水量达两亿多方。全区还开挖和疏通沟渠82000多条,动土770多万方,挖导渗沟250多万条,挖土井、活动浅井5000多眼。尽管涝灾严重,有的县和一些社队还是获得了大丰收。有的重灾变轻灾,轻灾不减产,获得了一个较好的收成。
  农田基本建设轰轰烈烈扎扎实实。1977年全区遭受严重洪涝灾害,各级党组织在领导人民救灾的同时,抓紧抓好农田基本建设。交河县委为了取得经验,推动一般,县委主要领导深入到张庄子公社灾情严重的大队,摸清社员的生活情况,暂时有困难的给他们发放了返销粮,还解决了社员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全县投入搞农田建设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76%。围绕建设高产稳产田,贯彻以小型、配套、社队自办工程为主的方针,坚持当年施工、当年完成、当年见效的原则。全县突出抓了公社和大队的小型专业队,搞工程不出公社,不吃伙饭,重点项目专业队搞,一般工程男女老少齐上阵。海兴县委针对灾后情况,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上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灾情轻的社队组织专业队,集中优势兵力搞会战。对于需要建成方田的“拉腿田”,一个洼一个洼的改造,一片一片的完成。二是灾情一般的社队实行划分战区,联合作战,统一规划,综合治理。三是灾情较重的社队采取短期突击、村自为战的方法,劳逸结合,坚持不懈。对当年见效必须搞的社办工程,集中力量,短期突击,干完一项再干一项,长期坚持下去。更多的是村自为战,搞一些小型配套工程,做到农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1977年12月,全县铺开工程850多项,完成土方量336万亩,相当于1976年同期的5.7倍。到1977年底,全区投入农田基本建设的人数达到108万人,占总劳动力人数的60%以上。“铁路沿线三百华里一条线”会战工程,六县一市45000多人参加战斗;西部“一大片”会战工程,由点到面迅速展开。全区完成了各项工程3万多项,其中,开挖和清淤渠道12000多条,改造大洼地40万亩,建成方田155万亩,平整土地196万亩,新建和维修台、条田99万多亩,共动土7500万方。
  全党动员,全力以赴,狠抓增产的关键措施,在全地区大打了水、肥、机井三个硬仗,开展了“一抗双保”会战。在改变生产条件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发展,总结出了建设机井组的经验,搞出来防渗垄沟,加快了水利化进程。全区1978年上半年新打机井1650眼,浅井7219眼,真空井24927眼,搞防渗垄沟1208865米,扩大浇地面积100万亩。各地土洋并举,日夜奋战,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全区浇麦达到600多万亩,占总麦田面积82%,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小化肥的翻番改造,发展很快,成效显著,1978年上半年产量达到53898吨。庄稼管理的精细程度也好于往年。
  1978年全区夏季小麦获得大丰收。主要是:一播种面积大;二增产幅度大;三县县社社都增产;四涌现了一大批高产典型;五涌现了一些超千斤的地块。全区夏收面积727万亩,总产量达到14.7亿斤,大大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总产突破1亿斤的县有任丘、交河、献县、河间、沧县、肃宁、南皮7个县,还出现了一大批迈大步、夺高产的社队。全区一季过“长江”的有21个大队,过“黄河”的有6个公社、137个大队。上《纲要》的有6个公社、253个大队。人均占有400斤以上,或人均贡献100斤以上的有43个公社。每人贡献150斤以上的有90个大队。在这些先进社队中,有的是老典型创造出新奇迹,更有一批新典型夺得高速度。河间县果子洼公社,1977年小麦亩产420斤,一季上《纲要》,在全区带了头;1978年亩产达到610斤,一季过“黄河”。献县南河头大队,在连续高产的基础上,1978年小麦单产达到998斤,比1977年增长204斤,列全区单产最高。沧州市王希鲁大队,以往小麦亩产未超过184斤,总产未超过352万斤,1978年创奇迹,迈大步,一跃上《纲要》,亩产达到427斤,总产857万斤。全区还创出了68块1426亩超千斤的高产麦。这些高产典型,为国家做出了贡献,为高速度发展全区小麦生产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1978年7月初,沧州地区召开了农业学大寨劳模大会。代表们畅谈大好形势,总结交流经验,学先进,找差距,谋求再发展。任丘县是全区增产幅度最大的县,可他们觉得夏收还不够理想,总结了1978年小麦生产的四个不适应:品种不适应、地下水不适应、肥料不适应、科学种田不适应。任丘县的领导同志说:“四个不适应归纳起来就是两个不适应,我们的思想与农业发展的形势不适应,与新时期总任务的要求不适应。”肃宁县是全区第一个实现水利化的县,1978年的夏粮产量名列前茅,但他们通过看展览,听议论,县委领导认识到五个“不如”:论产量不如沧州市,论贡献不如黄骅县,论增产幅度不如任丘县,论抓典型不如献县,决心努力学先进,争取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任丘县许庄大队党支部书记边志远讲了自己“三比先进”的故事。他们大队1976年夏粮亩产只有170斤,1977年达到240斤,1978年夏粮亩产达到520斤。三年迈了三大步,自己觉得“差不多”了。可到了公社一比,叫及庄比下去了,人家一亩地比他们多打了80斤。到了县里一比,更不行,南关大队一季就过了“长江”。到了地区一比,更觉得自己比人家矮了半截。边志远说:“我这个‘差不多’思想,其实是差得远呢!”劳模们表示:“天外有天,回去还得铆足劲干!”
  继1978年夏季丰收之后,全区人民大战7、8、9三个月,同旱、涝、风、雹、虫等自然灾害,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又夺得了秋季的好收成,全区秋季产粮总量17亿斤,全年粮食总产达到31.7亿斤,创造了历史新高。沧州市粮食产量跨“长江”,肃宁县过“黄河”,吴桥、任丘、孟村三个县上《纲要》。
 

作者:冉 旭  孙 靖

信息检索 标题
正文
点击排行
本类推荐

Copyright @ 2010-2020 沧州党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中共沧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办 冀ICP备1100537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