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史研究 >> 专题研究 >>正文
沧州大运河两岸的革命斗争
发布时间: 2020/8/11 15:53:38

  千年大运河从沧州腹地穿行而过,承载着沧州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立、学生运动、工人运动风起云涌、星火燎原,抗日战争、人民解放不畏强暴、血战到底……大运河两岸这片神奇的土地,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威武雄壮的壮丽诗篇。

革命摇篮,星火燎原

  大运河畔,是沧州党组织成立的诞生地。

  1926年9月,沧县大堤东村(今属孟村回族自治县)一个22岁的小伙子——刘格平,肩负着创建沧州党组织的历史使命,从天津来到沧县城运河边的著名学府——直隶省立第二中学(简称沧县二中,今沧州市第一中学),创建了沧县二中党支部。大运河畔,诞生了沧州第一个党组织,播种下第一粒革命火种,从此沧州大地以星星之火,燃起燎原之势,锐不可当。接着,刘格平又来到运河重镇泊镇的沧州最高学府——直隶省立第九师范学校(简称泊镇九师,今泊头职院),建立了沧州第二个党支部。在大堤东村,又建立了沧州第三个党支部,也是沧州第一个农村党支部。

  沧州党组织从运河沿线向两岸发展,扎根发芽、开花结果。

  沧县、泊头、献县、河间、盐山、吴桥等地有了党组织。至1927年2月,以沧州为中心的津南地区,10余县有了党组织,建立支部20余个。建立统一的沧州党的领导机关成为必然。1927年春节期间,刘格平、邸玉森、刘子芳、刘清廉等沧州先进分子以拜年访友为掩护,在大堤东村建立了中共津南特委。与此同时建立了沧州第一批县委——沧县县委、河间献县联合县委、庆云盐山县委、盐山杨马连工委。从此,沧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有组织地展开了英勇的革命斗争。

  大运河畔,是津南革命斗争的领导中心。

  1928年7月,刘格平在沧县城被捕。1931年出狱,到省委工作。第一届中共津南特委结束。中共顺直省委非常重视津南地区的党的工作,几次派人来沧县帮助开展党的工作。1933年4月,在运河岸边的神门口建立了中共津南中心县委。5月改称为中共津南特委。由于1934年津南特委及所属一些县委遭到破坏,9月在沧县城又建立了中共津南工委。1935年8月,在沧县城南的博施医院附近的客店里,恢复建立中共津南特委。1937年2月,在景县大刘庄建立了中共津南工委。沧州由1926年的10个支部、77名党员,发展到1937年的121个支部、1072名党员。几届沧州党的领导机构,都建立在运河一线。并从这里发出指示、号召,指导、领导运河两岸,乃至山东北部、天津以南、衡水东北部的革命斗争。

  沧州革命从运河两岸燃起烽火。

  高举武装斗争大旗。1925年底,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沧州籍第一位在本地活动的共产党员张隐韬,在泊镇宣布成立津南农民自卫军,举行武装起义。这是我党领导的在北方的第一支农民革命武装。自卫军占南皮、经盐山、攻庆云,主要活动在盐山、沧县、南皮、乐陵、庆云5县交界地带,发展到1200余人。1926年2月5日,张隐韬被俘,在旧县镇(今盐山县千童镇)壮烈牺牲。津南农民自卫军起义失败。

中共津南特委成立旧址

  学生运动风起云涌。1931年5月,泊镇九师党支部领导学生开展学潮斗争,反对反动校当局,并12次到省教育厅请愿,坚持两个月斗争取得胜利。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以沧县二中、泊镇九师为主体的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在沧县城隍庙西广场先后召开3次沧县抗日救亡市民大会。二中、泊师学生走出校门,在城区,到乡村,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抵制日货,号召民众团结起来,保卫祖国和家乡,誓死不当亡国奴。在斗争中,一部分学生经受了锻炼,走上了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成为党的事业的骨干,为沧州革命斗争的发展和抗日战争培养了一批干部。

  工人运动此起彼伏。九一八事变后,沧州工人阶级在党的领导下,在青年学生的影响下,开展了罢工斗争。1932年11月,泊镇永华火柴公司400多名工人展开罢工斗争。1933年春、1935年9月,沧州鞋业工人先后两次开展罢工斗争。1934年11月,吴桥扎花工人300多人,在何犍寨党支部领导下开展罢工斗争。

  农民运动高潮迭起。1927年10月,在中共津南特委的领导下,在献县东部(今大部属沧县)组织4000多农民向地主“借粮”,历时3个多月,“借粮”300石。这是中共津南特委成立后第一次领导的群众斗争。1934年春,中共津南特委组织几万农民,开展了庆云(时属河北)马颊河农民暴动。这是沧州地区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一次农民运动。

共御外侮,誓死抗敌

  七七卢沟桥事变,沧州革命斗争进入全民族抗战时期。以运河为界,沧州东部属于冀鲁边(渤海)抗日根据地,西部属冀中抗日根据地。

  在民族危难之际,英雄的沧州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有人出人、有枪出枪,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感天动地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

  1937年7月15日,在盐山旧县镇,七七事变后的第8天,就建立了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拉开了沧州军民抗日斗争的序幕。

  八路军两大主力汇集于此,成就沧州抗日根据地的“黄金年代”。1938年9月,萧华率115师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到达冀鲁边区。1939年1月,贺龙率120师主力到达任丘县惠伯口。调整边区领导机构,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整编边区部队,确定新的对敌战略方针。八路军主力部队狠狠打击敌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改变了根据地对敌斗争的局面。先后取得盐山韩集伏击战、三战灯明寺(属东光县),肃宁县北曹庄、大曹村,河间黑马张庄、齐会等战斗的胜利。其中,韩集伏击战,被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誉为“平原战斗胜利的光辉范例”;齐会战斗歼敌700余人,创造了平原歼灭战的光辉范例,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发表社论,庆祝齐会战斗的重大胜利。“挺纵”和120师的到来,促进了抗日根据地党、政、军、群组织的发展。到1939年底,冀鲁边区党员发展到2.5万多人,抗日武装发展到1.5万多人;冀中区党员发展到9万多人,抗日武装发展到约10万人。

马本斋及其领导的回民支队

  回民支队闻名全国,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光辉旗帜。沧州西部的冀中回民支队,转战于冀中平原、渤海之滨,驰骋于冀、鲁、豫广大敌后战场,进行了数百次战斗,歼灭敌人数万人。冀中军区赞誉冀中回民支队为“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烂,拖不跨的铁军”。毛泽东称之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1944年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病逝。延安各界隆重召开追悼大会,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送了挽词。不为人熟知的沧州东部的冀鲁边(渤海)回民支队,进行较大战斗100余次,攻克敌人据点40余处,歼敌2300余人。富有沧州特色的两支回民支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辉煌的战绩。

  惨烈的战争,沧州儿女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铁骨铮铮、视死如归,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抗日战争期间,牺牲在沧州大地上的县团级以上八路军及地方干部达百人。在2014年、2015年,民政部公布的全国著名抗日英烈名录中,沧州有25人荣登名录。烈士命名县2个,分别是靖远县、黄骅县。民族英雄马本斋、渤海之滨的丰碑黄骅、英雄母亲白文冠、冀鲁边区抗日元勋马振华、不打败日本侵略者绝不刮胡子的杨靖远……他们是沧州人民不畏强暴、以身许国的杰出代表。

  残酷的抗战,沧州人民付出了巨大牺牲,遭受了重大损失。侵华日军在沧州制造大量惨案,实行“三光”政策,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在运河沿线,1939年9月9日,日军在青县小王庄制造惨案,屠杀30人;9月10日,在青县流河制造惨案,屠杀186人;9月24日,在沧县张辛庄制造惨案,杀害无辜群众138人;9月25日,在沧县捷地制造惨案,114名村民被惨遭杀戮;9月27日,在沧县柳孟春制造惨案,无辜群众50多人被杀害;9月27日,在南皮县七里口、十二里口制造惨案,93人被杀害……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在沧州制造一次伤亡30人以上的惨案,达27个。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时期沧州直接人口伤亡达8.8万余人,其中死亡7.2多万人,伤1.6万多人;受损土地1487万余亩,房屋18多万间,粮食19亿多斤。

  由于抗战时期环境特殊,敌我争夺异常激烈,国民党政权机构杳无踪迹。为适应战时需要,有效打击敌人,中国共产党在依照原有的行政区划建立抗日政权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及战略发展方向,建立了一些新政权。如在沧州地区就建立了建国县、献(县)交(河)县、靖远县、鬲津县、任(丘)河(间)县、青城县、海防办事处、东(光)南(皮)县、东(光)吴(桥)县、青(县)沧(县)交(和)县、四边(沧县、青县、新青、静海)县等。在今天的沧州地图上,虽已看不见这些县的名字,但他们为抗战胜利所发挥的历史作用,不应忘记。

  不懈的战斗,永远是对付侵略者的有效手段。沧州军民创造性开展地道战、地雷战、挑帘战、破袭战、麻雀战、村落战、伏击战等多种形式战法,组织了青纱帐战役、任(丘)河(间)大(城)肃(宁)战役、任(丘)河(间)战役、子牙河东战役等,有效打击了敌人。1944年9月30日,肃宁县城解放,成为沧州乃至冀中第一个解放的县城。1945年4月30日,任丘县城解放;5月9日,河间县城解放;5月25日,献县县城解放;7月27日,交河县城解放……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中,沧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对敌进行大小战斗近万次,消灭日伪军、反动武装约10万人,缴获了大量枪支弹药及其他物资。

  在抗日战争中,沧州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无私地支援了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仅支援八路军120师、115师和改编为正规部队的人数,就达10万人之多。另外还有不计其数的青壮年、妇女儿童参加了各种抗日组织,从事抗日工作。沧州人民用于支援抗日部队的粮秣物资更是难以统计。

  沧州人民所创造的英雄业绩,许多被当作蓝本写进了小说,编成了电影或电视剧。如小说《烈火金刚》《战斗的青春》《敌后武工队》等;电影《回民支队》《萧华挺进冀鲁边》《英雄黄骅》等;电视剧《民族英雄马本斋》等,都记录了沧州人民在抗日斗争中的伟大贡献。

争取和平,人民解放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沧州革命斗争进入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以运河为界,沧州西部属冀中八、九分区,东部属渤海一、三分区。

  运河沿线吹响了沧州解放的集结号。1946年5月5日至10日,渤海一军分区部队在冀中八军分区部队的配合下发起冯泊战役,解放了冯家口、泊镇。随之建立泊头市,直属冀中区领导。1947年6月12日,晋察冀野战军发起青沧战役。6月14日先后解放青县、兴济。6月12日,攻取沧县城的战斗开始,13日晋察冀野战军第二纵队第6旅16团对军桥(今解放桥)发起猛攻,激战15分钟,夺取军桥。七八十名解放军将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6月14日19时,对沧县城的总攻开始了。突降暴雨,遍地积水,道路泥泞,各攻城部队在炮火的支援下冒雨奋勇攻城。15日晨,沧县城守敌全部被歼。1947年6月15日,每个沧州人应该永远铭记的日子。雨过天晴,一场激战过后,阴霾笼罩下的运河迎来了霞光满天;古老的沧州,迎来了全域解放,沧州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随之建立沧州市,隶属渤海一分区领导。6月17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电报:“青沧战役胜利完成,甚慰。”朱德总司令赋诗《冀中战况》,祝贺青沧战役胜利:“飒飒秋风透树林, 燕山赵野阵云深。河旁堡垒随波涌, 塞上烽烟遍地阴。国贼难逃千载骂, 义师能奋万人心。沧州战罢归来晚,闲眺滹沱听暮砧。”1987年,为纪念青沧战役暨沧州解放40周年,在市区新华桥北、运河和人民公园之间的河滩上修建了胜利公园。

  积极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到1947年1月,土改翻身运动基本结束。据不完全统计,渤海一分区9个县,共分土地近35万亩,粮食46.8万斤,款3542万多元(北海币),房子1.4万余间,牲口7492头,大车ll89辆;冀中八分区农民获得土地39万多亩,房子l.9万多间,粮食430万斤,钱款l5亿元(边币)。土地改革从根本上摧毁了封建统治,消灭了封建剥削,运河两岸的沧州大地一片热火朝天,昔日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大地主被斗倒了,广大农民扬眉吐气,成了解放区的主人。

1947年6月14日,解放军夺取沧州军桥(今解放桥)。

  土地改革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农民保卫家乡,支援解放战争的积极性,为战胜国民党反动派奠定了基础。据1948年底统计,与土改前相比,渤海一分区参军人数由15837人增至38395人,支前车辆、牲畜由31440辆、匹增至186149辆、匹。整个解放战争中,沧州现辖各县市共有7万多人参军。在整个解放战争中,沧州人民动员了大量人力、物力支援前线,支援了察绥、太原、平汉、鲁南、青沧、淮海、平津、渡江等重大战役,支前民工的足迹踏遍了晋、冀、鲁、豫、苏、皖等省,车轮滚滚,红旗飘飘,担架飞奔,解放军打到哪里,支前民工就支援到哪里。抽调干部支援新解放区。从1945年6月至1946年6月的一年中,冀中八分区为支援新解放区,输出干部533人;从1947年开始,又先后3次共抽调3000多名干部支援新区。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和江南新解放区的扩大,根据上级指示,1949年初,渤海一分区和冀中八分区共抽调4500名干部随军南下,担负起开辟新区、建设新区的重担。大批沧州干部群众从运河两岸离开家乡,参军、支前、南下,奔赴新的战场,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开展城工工作。在泊头市区、运河岸边,有一座青灰色的房子,这是中共中央华北局城工部1948年2月至12月在泊头的驻地,现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泊头期间,城工部培训大量干部、护送一批著名民主人士到西柏坡共商建国大计、领导平津地下斗争、粉碎国民党傅作义部偷袭西柏坡、智取国民党天津城防图、促进北平和平解放等等,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949年8月,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冀中八地委、八专署、八军分区改称沧县地委、沧县专署、沧县军分区,驻地沧镇。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沧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又满腔热忱地投身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事业中。

  在运河沿线,存在着一些反映沧州革命斗争发展的遗址遗迹、纪念设施,如青县流河惨案纪念碑、胜利公园、沧州市烈士陵园、马本斋纪念广场、长芦公园黄骅铜像、正泰茶庄、军桥旧址、博施医院旧址、捷地炮楼、季振同故居、中共中央华北局城工部旧址、东光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这些遗址遗迹、纪念设施,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沧州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辉煌历史,是沧州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开展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动教材。

  “万里运河环雉堞,千堆野冢错田畴。”这是1932年9月中共天津市委委员、津南巡视员廖华到沧州巡视发展党的组织时,对运河对沧州的印象。时至今日,沧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推进,沧州又迎来了历史性战略机遇,进入全面开创“运河时代”。

  大运河两岸丰富厚重的革命历史作为沧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成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一幅浓墨重彩的靓丽风景,一首永远流淌在人民群众心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诗篇,激励人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乘风破浪、砥砺前行!

(作者:刘德峰,系中共沧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来源:《党史博采》)

信息检索 标题
正文
点击排行
本类推荐

Copyright @ 2010-2020 沧州党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中共沧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办 冀ICP备1100537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