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回民支队,是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和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在党的领导下发展壮大起来的民族革命武装,驰骋于河北、山东、河南等地,英勇善战,威名远扬,在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一
组织和帮助少数民族建立武装进行抗日,是抗战中中国共产党的一项基本政策。1937年卢沟桥事变,全民族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共产党随即向全国发表了抗战宣言。8月12日,中共中央《关于抗战中地方工作的原则指示》指出:“在民族自决,民族独立,共同抗战的口号下,组织与武装全体韩民、蒙民、回民参加抗战”[1]。8月党的洛川会议又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毛泽东起草的宣传鼓动提纲,提出“动员蒙族、回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在民族自决和自治的原则下,共同抗日”,并指出“只有全面的民族抗战才能彻底地战胜日寇。”[2]1940年,在中国共产党西北工作委员会拟定的《关于回回民族问题的提纲》中指出:“回族在政治上应与汉族享有平等的权利。”“回回民族与汉族及蒙、藏、番各民族在平等原则之下共同联合抗日,并实现建立统一的三民主义的新共和国的目的”。[3]为发动少数民族积极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指明了方向。
在冀中区,回族是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人口约有8—10万人,主要分布在献县、任丘、河间、交河、安国、定县、雄县等地。回族人民在反动的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下,政治权力被剥夺,经济文化落后。在七七事变后的半年里,冀中主要的回民村庄几乎都遭到日军的践踏。血的事实,教育了人民。在共产党的影响、帮助和领导下,广大回族同胞不甘心做亡国奴,积极拥护并响应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纷纷组织起抗日武装,与汉族同胞团结抗战,同仇敌忾,保卫家园,保卫祖国。
1937年9月下旬,定县共产党员箫秉钧和回族青年刘文正(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定县、安国一带组织回民抗日武装。中共晋察冀省委将其命名为抗日义勇军第九支队。不久,这支部队部分人员调往冀西,补充到八路军主力兵团,余部划归抗日义勇军第八支队。1938年初,箫秉钧、刘文正返回冀中,重新掌握了这支部队。同年2月,根据冀中省委的指示,这支回民武装改编为人民自卫军回民干部教导队,约200余人。箫秉钧、刘文正任政治主任、副主任。在建立和发展回族武装的过程中,针对少数人利用回族宗教习惯与过去留下来的民族仇恨,挑拨离间,制造民族纠纷,瓦解抗日力量的现实情况,刘文正认真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厌其烦地宣传团结抗日,指出只有回汉团结,才能救亡图存。肖秉均身为汉族,尊重回族的生活习惯,坚决不吃猪肉。他十分重视宣传教育工作,建立救亡室并任主任,讲解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史,讲解党的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指出回汉人民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取得抗日胜利。肖秉钧举明朝大将常遇春是回回为例,说明在中国回汉人民历来是一家。他还摆事实,揭露日本侵略者支持成立的北平回教总会企图建立回回国的阴谋以及回奸、汉奸的罪恶活动。经过工作,广大回族战士和群众认识到了回汉团结共同抗日的重要性,粉碎了敌人的破坏阴谋,召开了军人大会,整顿了领导班子,清洗了回奸、特务,巩固壮大了回民抗日武装。由原来的80多人,增加到六七百人。
1938年初,回族爱国人士马本斋,在其家乡献县东辛庄(今本斋村)组织了一支六七十人的队伍,称回民义勇队。马本斋在旧军队当过团长,因憎恶国民党军队的腐败而辞职还乡。他为人豪爽、正直,在当地很有威望。这支队伍很快发展到200多人。
七七事变后,河间县务尔头村的马仲三(回族)离开旧军队,返回家乡,组织了一支抗日武装。
1938年初,河北游击军司令员孟庆山率部进驻河间县城,马仲三领导的抗日武装被改编为河北游击军第十三团,并以其中回族战士为基础,组建了河北游击军回民教导队,马仲三为队长。
1938年3月,根据冀中省委指示,刘文正到河间、献县一带发动回族群众参加抗日武装,并两次与马本斋取得联系,说服马本斋参加八路军,在共产党领导下共同抗日。随即马本斋到河间县城与孟庆山会面,商谈组织抗日武装事宜。不久,马本斋率部到河间县城参加了河北游击军回民教导队,马本斋被任命为队长,马仲三为副队长,刘文正为政治主任。
1938年6月,根据冀中军区指示,回民干部教导队与马本斋领导的回民教导队在河间县城合编,成立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500余人,马本斋任总队长,马仲三任副总队长,刘文正任政治主任。马本斋部队合编为回民教导总队后,为体现党的关怀和照顾,给每位战士发了崭新的军衣,并每人每天支给7分钱菜金(别的部队只有5分钱)。广大指战员非常高兴,认为跟着共产党走对了。马本斋对大家说:“共产党信任咱们,咱们也要对得起共产党,和汉族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打鬼子”。[4]回民教导总队的成立,标志着我党集中领导的冀中区回族抗日武装初步建立。
回民教导总队建立后,“党的力量薄弱,党的组织不健全,政治工作制度尚未建立,有的干部作风粗暴,打人骂人成风,一些同志不习惯八路军的管理制度,开小差的现象时有发生,部队不稳定,不巩固。”[5]为加强对回族抗日武装的正规化建设,加强党的领导,1938年8月,回民教导总队奉命到河间县沙河桥整训,至1939年1月结束,共训练干部战士160余人。不久,晋察冀军区、冀中军区从晋察冀第三军分区抽调回族干部、教导员丁铁石到回民教导总队任政治主任。丁铁石在加强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教育干部战士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树立必胜信念,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整顿纪律。他针对敌伪有关“共产党消灭宗教”、“共产共妻”的欺骗宣传,教育回族战士参加抗日是响应共产党的号召,符合古兰经的教义,卫国保教是一致的,消除了回族战士的疑虑。同时加强了部队内部回汉族战士的团结教育,特别是对汉族战士的教育,尊重回民的生活习惯,是为了回民支队的存在、发展和壮大,是为了抗日斗争大局,是为了各民族团结一道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独立、自由、幸福的共和国,得到了汉族战士的理解、支持并遵守增强了回汉族战士之间的团结。为加强党的建设,结束党的秘密状态,发展了一批党员,建立了党组织,培养政治工作干部,发挥模范作用。这次沙河桥整训对回民支队的建设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经过学习和整训,马本斋很快认识到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党的民族政策对军事斗争的重要性,他更加信赖和善于发挥政治机关、政治干部的作用,一有任务,他就首先召开党员会,对部队进行政治动员。1938年10月,马本斋由丁铁石、刘世昌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马本斋在入党申请书上写道:“我决心为回回民族解放奋斗到底,而回回民族的彻底解放,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和领导之下,才能实现。”1939年7月,根据冀中军区指示,回民教导总队改称冀中军区回民支队,马本斋任司令员,丁铁石任政治主任。部队发展到近2000人。支队还成立了抗战剧社。9月,冀中军区派红军干部郭陆顺任回民支队政治委员。郭陆顺是湖南浏阳人,1927年入党,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曾任八路军一二○师团政治处主任。他意志坚定,英勇善战,待人诚恳,善于团结同志,生活朴素。郭陆顺来后,与马本斋一道,提出了“把回民支队建成一支党的铁军”的口号,加强部队的政治工作建设,对干部战士进行了系统的政治军事训练,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坚持请阿訇制度,重视回族干部的选拔和培养,激发了战士的抗日热情,指战员政治觉悟和军事素质大为提高,实现了党对部队的绝对领导。冀中回民支队成为“冀中平原游击战争的主力之一,成为回回民族在华北捍卫祖国的一支劲旅。”[6]
为推动冀中回民抗战工作,根据冀中区党委的指示,1938年8月18日,在任丘县城召开了冀中区第一次回民代表大会,成立了冀中区回民抗战建国联合总会。回民教导总队代表刘世昌、李悌云参加了会议。1939年冀中回民抗战建国联合总会在武强县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确定各县组织回建会领导下的民兵组织——伊斯兰抗日先锋队(后改名为回民抗日先锋队),保证了回民支队的兵员。地方政府和回建会坚决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民族政策,回民政治地位提高。冀中不仅建立了各级群众性的民族抗战组织——回建会,还在各回民聚居区建立了回民自己的抗日民主政权。广大回民群众以极大的政治热情积极参政议政,有的被选为边区议会参议员、“国大代表”。在边区各级“三三制”政权中,也有阿訇和回民各阶层人士参加。在回民聚居村或回汉杂居村,选举出很多回民村长;在乡政府,有回民乡长;在区政府有回民区长;在县政府有回民科长等。同时坚决扫除大汉族主义的民族压迫政策,回民生活习惯受到尊重,宗教信仰得到保护。各级地方政府注意改善回民群众的生活,废除苛捐杂税和无偿摊派,实行减租减息,合理负担,将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回民贫雇农,优待军、烈属。这些都为冀中回民的抗日斗争、为回民支队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冀中抗战也出现了回汉群众亲密团结、相互支援、携手抗战的新局面。
二
回民教导总队成立后,在搞好整训的同时,积极开展抗日斗争。为粉碎日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围攻”,开赴青(县)沧(县)地区,夜袭青县车站,围攻沧县杜林镇,阻击进犯沙河桥之敌,在沧(县)河(间)路伏击敌人汽车队。1939年3月,为配合一二○师独立一支队,在交河县大小徘徊一带歼灭匪首陈连举、周朝贵率领的土匪武装700余人,缴步枪600余支,战马200余匹。7月,冀中回民支队在定县、无极一带整训时,又进行了消灭“大刀会”、大明庄伏击战、北苏村伏击战、袭击无极县城等战斗。同时,回民支队宣传队针对封建地主把持的“大刀会”阻挠、抵制抗日活动的情况,积极开展宣传发动工作,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揭露“大刀会”利用封建迷信、口称“刀枪不入”的骗人把戏,宣传大敌当前,应该不分民族、不分宗教信仰联合一致抗日,挽救民族危亡。经过以上战斗和群众工作,缩小了敌占区,扩大了游击区,创建了根据地,并组织了一批回族青年参军。回民支队建立初期,多次重创敌人,打出了士气,扩大了影响,锻炼并提高了自己。
1940年,日军集中兵力广筑碉堡、挖封锁沟,“蚕食”冀中抗日根据地。国民党顽固派也暗中与日本帝国主义勾结,进一步推行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政策,掀起新的反共高潮,并窜入冀中地区制造磨擦,煽动叛乱,妄图颠覆冀中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冀中、冀南部队决定给予反击,讨伐顽军。日军趁此在深南(河北省深县南部)强迫老百姓修筑碉堡,企图进一步分割和封锁抗日根据地。2月初,回民支队奉冀中军区命令开赴深南地区,开展对敌斗争和群众工作。到达深南地区后,回民支队协助地方政府认真开展工作,挨家挨户进行宣传发动,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密切了军民关系,站住了脚跟。先后在南花盆、张骞寺、康庄、榆科、魏家桥等地连续作战30余次,攻克据点2处,毙伤俘日伪军500余人,缴获大批枪支、弹药、物资,打开了深南地区对敌斗争的局面。康庄、榆科战斗的胜利尤为突出。康庄战斗是一场漂亮的伏击战。马本斋、郭陆顺领导回民支队仅用40分钟就将敌人消灭,击毙日军中队长以下日伪军60余人,俘虏伪军20余人,缴获一批武器,回民支队无一伤亡。榆科战斗更具有传奇色彩。榆科是距深县县城10余里的一个伪军据点。回民支队奇袭人员化装成日军“扫荡”队,骑兵连指导员任振宇化装成日军小队长,率领六七十人大摇大摆向榆科挺进。伪军们见“皇军”驾到,毕恭毕敬地列队迎接。战士们投入战斗,毙敌20余人,俘30余人,获步枪30余支。康庄等战斗的胜利,大大振奋了士气,增强了回支战士在艰苦环境中斗争的信心,提高了回民支队的声誉,鼓舞了深南人民的抗战热情。许多村庄的自卫队、青抗先(即青年抗日先锋队)成队入伍,有多人参加了回民支队。
6月中旬,敌人集中数千兵力,分几路对回民支队合击,开始了持续52天的大“扫荡”。马本斋、郭陆顺等成功运用了“旋涡打圈”战术,凭借经纬交织、密如蛛网的交通沟和青纱帐,昼夜在深南地区回旋,把敌人拖得疲惫不堪,最后甩掉了敌人的追击,彻底粉碎了敌人妄图与回民支队决战的阴谋。
8月20日,八路军在华北发起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回民支队在深南积极活动,破公路,砍电杆,夜袭深泽城,拖住了2000多敌人,有力地支援了兄弟部队。
回民支队在深南的一年战果辉煌,显示了马本斋、郭陆顺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回民支队英勇善战的顽强作风。1940年10月,冀中军区第三次政治工作会议奖给回民支队一面锦旗,上面写着:“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毛泽东主席对回民支队给予高度评价,1940年亲笔题字,称回民支队是“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7]
“百团大战”后,日军疯狂地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实施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四位一体的“总力战”。对冀中抗日根据地采取了更加残酷的分割封锁、逐步“蚕食”政策,先从大清河北一带进行分割“扫荡”,逐步向中心区延伸。为开展大清河畔的斗争,遵照冀中军区指示,回民支队与1941年1月5日进入大清河北地区,在容城、雄县、安新一带活动,积极配合当地军民破路、炸桥、割电线,粉碎了敌人的“新交通政策”,密切配合了友邻地区的反“蚕食”斗争。3月底,敌人又抽调数千人向回民支队活动地区大举“扫荡”,马本斋、郭陆顺运用“推磨战术”,带领部队围绕容城县城转了几个圈子之后,突然南下急行军至白洋淀西北岸的芦苇荡,甩掉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6月,回民支队从大清河北转移到无极、定县一带开展交通破击战。7月参加了青(县)大(城)战役,在建国县一带牵制敌人。为了拖住敌人,回民支队主动出击,在沧河公路沿线景河、曹辛庄、邵东州、护持寺、大屯等地,袭击敌人27次,歼灭日伪军500余人,俘100余人,并缴获一批枪支弹药,给敌人以沉重打击。回民支队歼灭敌人“快速部队”的经验,受到冀中军区的重视,并介绍推广。吕正操司令员在一次庆祝胜利大会上,高度评价回民支队“不仅是党团结回民抗日的旗帜,也是回汉团结抗日的旗帜”。
日军妄图以武力消灭回民支队的阴谋失败后,其联队长山本使出了诱降马本斋的诡计。当他从叛徒哈少符嘴里得知马本斋不仅对国家民族赤胆忠心,还对母亲也是有名的孝子时,8月27日派兵包围了东辛庄,把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抓至河间县城做人质,逼马母给马本斋写劝降信。马母具有高度的民族气节,她正气懔然,怒斥敌人罪行,与敌人进行了英勇顽强的绝食斗争,于9月7日壮烈殉国,时年68岁。马母牺牲后,十八集团军首长给冀中军区发来电报,电勉冀中军民并慰问马本斋,高度赞扬马母“不愧为中国人民最优秀的代表”,“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光荣,回民的光荣,中国妇女的光荣,而且是中华民族决不灭亡最具体的例证”[8]。后哈少符以大城伪军向回民支队投诚为诱饵,妄图诱降马本斋。阴谋失败后。哈少符被处决。
11月底,回民支队回到冀中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绕阳、武强一带进行整训。1942年3月,回民支队奉命进至子牙河东,在建国、交河等地活动,配合兄弟部队粉碎敌人“蚕食”冀中根据地的阴谋。4月下旬,敌人对建国、交河一带频繁“清乡”、“扫荡”,环境急剧恶化。27日拂晓,回民支队在交河县陈庄(今泊头市压枝陈庄)一带遭交河、泊镇千余敌人袭击,在大李村激战一天,击退敌人数十次进攻,毙敌200余人。黄昏后从村北口突出重围。战斗中,郭陆顺头部中弹,不幸牺牲,年仅28岁。回民支队为其举行了庄严的埋葬仪式。
5月1日,日军5万余人对冀中地区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大“扫荡”。为了吸引敌人“扫荡”部队主力东移,减轻对冀中中心区的压力,回民支队奉命围攻泊镇,偷袭交河县城,袭击淮镇等据点,牵制了敌人。5月下旬,敌人将“扫荡”逐步延伸到冀中东部边沿的建国、交河县一带,回民支队陷入河间、献县、阜城等地万余敌人重围之中。6月2日,回民支队在阜城高庄、纪庄一带与敌人进行激战后,突出重围,伤亡300余人。7月初,回民支队奉命转移到渤海之滨的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8月下旬,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黄骅率部护送回民支队向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转移,9月中旬,到达冀鲁豫中心地区范(县)观(城)濮(县)一带。10月初,冀鲁豫区党委和军区党委任命马本斋为冀鲁豫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1943年初,回民支队撤销原来3个大队的建制,改编成5个中队(10月,又恢复大队建制,设两个大队),直属支队领导。
回民支队在鲁西北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下,开展“借粮”斗争,战胜了严重的自然灾害,打了许多胜仗,取得了很大胜利。至1943年7月,回民支队在朝城、莘县地区攻克敌人据点30多处,烧毁碉堡40多个,对鲁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1943年10月,回民支队奉命调到鲁西南的昆吾、尚和一带,马本斋任新组成的冀鲁豫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11月16日,参加了冀鲁豫军区组织开展的反“蚕食”斗争的首次战斗,攻克伪二方面军孙良诚总部八公桥。马本斋参加了这次战役的组织领导工作。他提出“牛刀子钻心”的战术,即首先集中优势兵力,挖掉敌人总部八公桥,回过头来再清扫外围据点。军区司令员杨得志采纳了马本斋的建议。回民支队与各兄弟部队同时行动,攻入八公桥据点,毙伤俘敌2000余人。11月28日延安《解放日报》在头版头条作了报道。
1944年2月1日,回民支队在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杨得志率领下奔赴延安。马本斋因病住院治疗。2月7日,马本斋病逝于河南濮阳县小屯村军区后方医院。冀鲁豫军区按照回族的风俗习惯,在莘县张鲁集镇清真寺,隆重举行了追悼大会。冀鲁豫地区的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代表几千人参加了追悼仪式。会后将马本斋的遗体安葬在张鲁集。3月17日,延安各界代表举行追悼大会。吴玉章、林伯渠、叶剑英参加了追悼大会。许多中央领导送了挽词。毛泽东主席的挽词是“马本斋同志不死”;朱德总司令的挽词是“壮志难移回汉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周恩来副主席的挽词是“民族英雄,吾党战士”。吴玉章、叶剑英在追悼大会上讲话,高度评价了马本斋的英雄业绩。
1944年4月,回民支队到达米脂县城。5月同杨得志率领的冀鲁豫军区部队编为陕甘宁晋绥联防支队教导一旅,但仍保留回民支队名称。5月1日,回民支队开赴甘泉县田家沟,投入轰轰烈烈的大生产和练兵运动。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9月初,回民支队政委刘世昌带领百余名干部开赴东北,政治部主任金民率50多名干部返回冀中,留在边区的部队由支队长马凤舞率领驻防陕甘宁边区南大门鄜县,参加保卫解放区,反击国民党军队的进攻,解放全中国的战斗。
三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回民支队主要由五部分组成。一是冀中第八军分区回民支队。1942年7月,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到达冀鲁边区后,派白振武带20多人的武工队返回冀中,活动在交河、献县、建国一带,坚持隐蔽斗争。到1944年底发展到100多人,组成冀中第八军分区本斋大队。1945年12月,回民支队政治部主任金民、第一大队队长马进坡率回民支队部分干部和家属从陕北到达冀中。冀中区党委决定以第八军分区本斋大队为基础,于1946年1月组成冀中第八军分区回民支队。马进坡任支队长,白振武任副支队长,金民任政委。
二是冀中第九军分区回民支队。1944年春,冀中第九军分区将文新县回民中队、肃宁县回民小队及四十二地区队的回民战士合编,成立了冀中第九军分区回民大队。不久,升格为冀中第九军分区回民支队。马志新任支队长兼政委。
三是冀中第七军分区回民支队。1945年下半年,冀中第七军分区以定县县大队为基础,把藁城、无极等县的回民武装合编,成立了冀中第七军分区回民支队。金清波任支队长。
四是冀中第十军分区回民大队。1946年1月,冀中第十军分区将安次、固安、永清等县县大队中的回民武装抽调出来,改编为冀中第十军分区回民大队。刘晓峰任大队长,马宝臣任教导员。
五是马凤舞领导的从陕北回来的回民支队干部战士。1946年4月,根据中央军委指示,西北野战军教导一旅与教导二旅合编为教导旅,教导一旅回民支队番号撤销。为加强冀中回民的武装斗争,奉中央军委的指示,回民支队干部战士200多人在支队长马凤舞的率领下从陕北返回冀中,5月中旬到达河间县城,受到冀中军区首长的热烈欢迎。
各分区回民武装成立之际,正处于国民党反动派阴谋发动全面内战的准备阶段。驻沧县、天津、北平等地的国民党军队,不断向冀中解放区“蚕食”进攻,冀中解放区积极开展反“蚕食”斗争。冀中第八军分区回民支队多次打退沧县刘佩臣、兴济高鸿基的“蚕食”进攻;冀中第九军分区回民支队,多次打败天津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保卫了解放区。1946年5月24日,冀中第八、九分区回民支队参加了第一次胜芳保卫战,配合兄弟部队担任市内防务,与敌激战7昼夜,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杀出了回民支队的威风。此役共歼敌1500多人。
1946年6月,国民党悍然撕毁停战协定,以其军队在数量和武器装备方面的优势,全面进攻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为统一武装,加强领导,发扬冀中回族人民英勇顽强、敢于战斗的革命精神,保持回民支队这面光辉旗帜,冀中区党委、冀中军区决定,重新组建冀中回民支队。7月,冀中第七、八、九、十军分区的回民武装,与马凤舞率领的回民支队部分干部战士,在大城县大尚屯合编为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直属冀中军区领导。马凤舞任支队长,箫颖任政治委员,白振武任副支队长。回民支队指战员1000余人。
1947年3月,晋察冀边区回民抗战建国联合会主任马玉槐任回民支队政委,加强回民支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对指战员进行形势教育,揭露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号召大家保卫胜利果实。结合土地改革,开展诉苦运动。经常性地对干部战士进行民族政策教育,充分尊重回民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这些极大地激发了回民的革命热情,提高了部队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4月至8月,回民支队先后参加了第二次胜芳保卫战、青(县)沧(县)战役、子牙河东伏击战等战斗,配合兄弟部队圆满完成了任务。但副支队长白振武在子牙河东伏击战中英勇牺牲。回民支队在任丘县城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8月下旬,为开辟津南县的工作,回民支队参加了减河战斗,配合冀中第八军分区部队,沿马厂减河东下,一夜攻克敌人据点、碉堡10多个,扭转了津南县的斗争局面。10月中旬,开赴大清河北,配合冀中部队解放了永清县城。
11月1日,朱德总司令到达冀中军区所在地——河间县黑马张庄。回民支队奉命驻防任丘县石门桥、辛中驿一带,担任警卫任务。期间朱德总司令接见了回民支队政委马玉槐和支队长王树森,询问了回民支队的部队建设,指战员的战斗、生活情况,听取了马玉槐、王树森的汇报,对回民支队做出了重要指示,指出:“抗日战争是民族战争,现在是阶级战争,回民支队要向无产阶级队伍转化,要成为无产阶级的阶级队伍。”[9]为以后回民支队顺利改编奠定了重要基础。
11月22日至12月12日,马玉槐和王树森参加了冀中八地委召开的土地会议。会后,根据有关指示回民支队开展了“三查”(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三整”(整顿纪律、整顿制度、整顿作风)为主要内容的新式整军运动,对于从思想上、组织上纯洁内部,加强部队革命化、正规化,起了很大作用。
1948年1月中旬,回民支队与冀中军区第十军分区第七十五团、第七十六团联合作战,对河北省保安总队王凤岗部设置的平大公路两侧及大清河沿岸的碉堡封锁线发动攻势。到21日,攻克了雄县、霸县、昝岗、牛驼、白沟等地,摧毁了封锁线上的所有碉堡工事。王凤岗在大清河北苦心经营的“三角暗碉、点线封锁”战术彻底破产。5月中旬,回民支队奉命在徐水县北白塔铺附近伏击并击毁国民党装甲车6辆,击毙国民党新二军副军长张辑戎,打伤军长高卓东,歼敌80多人。10月28日,国民党第九十四军、骑兵第十二旅、新编骑兵第四师等部,从保定沿保(定)石(家庄)线侵扰石家庄,企图突袭党中央所在地西柏坡。回民支队和冀中第九军分区独立营及民兵配合,担任保定至张登、温仁一线阻击任务,用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形式,阻敌3天,毙伤敌50余人,完成了阻击任务。11月13日,配合冀中主力部队围攻保定,22日保定守敌弃城逃窜。回民支队进驻保定市区担任警戒任务。1949年3月至8月,回民支队在黄骅县执行剿匪任务。后返回保定市。8月,河北省军区成立,冀中回民支队改编为河北省军区独立警备二团。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番号撤销,完成了光荣的历史使命。
四
冀中回民支队是党领导的全民族抗战和解放战争的一面光辉旗帜,是一支忠诚党的铁军,是一把插入敌人心脏的尖刀。究其成长壮大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
一、 党的坚强领导是回民支队成长壮大的重要保证。
七七事变之后,国民党政府要员南逃,冀中各色武装打着“抗日”旗号蜂拥突起。不久,有的沉寂,有的叛变投敌,但回民支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壮大起来。其主要表现:
一是党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回民义勇队成立之初,各色武装看重马本斋声望,纷纷拉拢马本斋。共产党员刘文正积极与马本斋取得联系,讲解党的抗日救国纲领和党的民族政策,河北游击军司令、红军团长孟庆山在河间又接见了马本斋。马本斋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抗日救国,回族同胞也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获得彻底解放[10]。他毫不犹豫地率部合编,成为党领导的民族抗日武装。为加强回民支队的政治思想工作,上级党组织又先后派共产党员丁铁石、郭陆顺任回民支队政治主任、政治委员。1939年11月,为促进回民支队的政治工作,提高部队战斗力,中央又派叶明率中央考察团工作组来到回民支队帮助开展政治、军事整训。军事方面着重于司令部的正规化建设,包括作战、教育、侦察、通讯等业务学习和培训。政治方面,包括政治部各项业务科工作的正规化、对连队政治工作的讲授与示范、对战时政治工作的讲授与作业等。同时集训党支部书记,召开各级党的会议,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中央考察团工作组11月底离开回民支队。虽然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但使回民支队的政治、军事素质大大提高,为回民支队的正规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0年冀中军区的授旗和毛泽东主席的题词,极大地鼓舞了回民支队指战员的士气。马母逝世后,冀中军区、十八集团军领导给予高度评价。马本斋病逝后,中央领导送了挽联,召开了追悼大会,使回民支队指战员深受感动,决心化悲痛为力量,继承马本斋的遗志,争取更大的胜利。全国解放战争时期,马凤舞率回民支队部分干部战士返回冀中,途经延安时受到叶剑英的接见,亲切勉励大家提高警惕,鼓舞斗志,准备打仗。回到冀中后又受到冀中军区首长的热烈欢迎。冀中军区为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合编组成了回民支队,成为活跃在冀中平原上的一支重要作战部队。回民支队成立初期,人员少,武器弹药不足,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杨得志支援了步枪30支和20多名回族新战士。朱德总司令到冀中后,专门接见了回民支队的领导,提出了重要的指示,为加强部队正规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回汉族群众团结斗地主,在分配土地、财产时对回民给予照顾。
二是建立坚强的党组织。回民干部教导队成立时,政治主任、副主任就由共产党员箫秉钧、刘文正担任,培养了刘世昌、白浩、李梯云等一批积极分子,并吸收为共产党员。回民教导总队成立后,政治主任丁铁石积极抓好建立党组织与发展新党员工作,在大队建立党总支,中队建立党支部,排成立党小组,每个班都有了党员。由于各级党组织的建立,并陆续发展新党员,使党的力量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从而奠定了共产党对这支部队的领导。马本斋虽是旧军人出身,但他思想觉悟提高很快,对党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积极要求入党。1938年由刘世昌、丁铁石介绍入党。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回民支队领导更加重视党组织建设,机构健全,政治干部齐备。党组织发展快、党员数量增多,军政素质提高,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
三是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回民支队成立之初,部队成分复杂,部分军事干部是旧军队行伍出身,还有旧军阀作风的残余;部分领导干部在政治与军事关系问题上认识不够统一。政治主任丁铁石结合训练班,给干部战士讲解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我们八路军是人民的军队,军民关系是鱼水关系,要保护人民的利益。八路军要讲官兵平等,不体罚,不打骂战士,尊干爱兵,一切行动听指挥。要求政工干部以身作则,模范地执行任务,树立政工干部的威信。为尊重回民的生活习惯,教育汉族战士抗日高于一切,一切服从抗日,尊重回民生活习惯,加强回汉族团结,是为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解放全中国。郭陆顺任政治委员后,大队、中队都配备了政工干部。他亲自给部队上党课,讲解红军的光荣传统及战斗历程、党的民族政策,并且注意用言传身教教育干部战士。马本斋入党后,很快认识到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认为我们部队武器差,部队打仗,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政治情绪,靠士气,靠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军事是为政治服务的,政治工作能促进军事工作的发展,并对忽视政治工作的现象给予严厉批评。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主要是召开军人大会,进行思想教育、形势教育和政治发动,教育指战员为保卫自己用血肉换来的胜利果实,保卫回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回族有史以来追求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党指向哪里就打到哪里。结合土地改革运动,开展诉苦运动,形成了军民共诉阶级苦、回汉同增阶级情的感人场面。政治思想工作的开展,提高了干部战士的政治觉悟,使部队保持了旺盛的斗志。
四是不断进行整训工作。学习和整训工作伴随着回民支队的战斗历程。1938年3月,箫秉钧、刘文正等率回民干部教导队到人民自卫军司令部驻地——安平县东西黄城村学习。回民教导总队成立不久,到河间县沙河桥进行了半年的整训,开办了4期青年训练班,进行系统的教育活动。回民支队又在定县、无极、定县邢邑镇、藳城、饶阳等地多次进行整训、正规化训练。还派干部参加上级训练班的学习。回民支队抗战剧社在华北联合大学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较为系统的学习。回民支队的领导以身作则,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马本斋虽然40多岁了,军务甚忙,但仍勤奋好学,“常因钻研党的主张与政策而废寝,常为精通党的领袖毛主席的著作而忘食。”[11]马本斋把上级发的《论持久战》视为抗战法宝,研究得非常仔细,每一章节记得很熟,并把学习体会记在笔记上。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回民支队开展了以“三查”“三整”为主要内容的新式整军运动。通过不断的整训和学习,提高了指战员的政治觉悟,促进了部队的革命化、正规化建设,提高了战斗力。
五是注意选拔和培养民族干部。七七事变后,共产党员箫秉钧介绍回族知识分子刘文正入党,并由他担负起发动回民抗日、建立回民抗日武装的任务。经箫秉钧介绍入党的刘世昌等一批回族青年,后来成为这支民族武装的骨干力量。回民教导总队成立后,回族党员干部丁铁石担任政治主任,回族干部马本斋为总队长,大队长、中队长也都是回族人。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回族党员干部马凤舞、马玉槐分别任回民支队的支队长、政治委员,大队长、中队长、小队长也都是回族人。党组织还十分重视对回族政工干部的培养,多次举办训练班,政治部主任、科长、大队教导员、中队指导员和支部书记,绝大多数是在回民支队成长起来的回族干部。党的民族干部政策的落实,对回民支队的巩固和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回族生活习惯,加强回汉族团结,为保证回民支队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回民支队是一支民族革命武装。创立初期,大部分是回族的英雄儿女,随着抗日斗争的发展,部队战斗任务日益频繁,只靠回族群众补充人员,使部队发展受到很大限制。1939年初,支队党委决定,报经冀中军区批准,大量吸收汉族青年参加这支部队。郭陆顺到回民支队后,又有大量汉族青年入伍。部队人员构成的变化,使能否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强回汉族团结,成为回民支队存在与发展的关键。回汉民主要是生活习惯不同,回民支队的生活是按照回民习惯安排的。开始有些汉族战士不习惯,常到汉民饭店改善一下生活,群众影响不好。为了维护回民支队的声誉,保证在回汉族群众中的政治影响,加强回汉族战士的团结,支队领导耐心做汉族战士的工作,讲清利害关系,规定了在部队不准吃猪肉的纪律,把违反民族生活习惯的行为,看作是违反纪律的严重错误。而且支队领导以身作则,严格遵守。政委郭陆顺由于长期战争生活,身体虚弱。警卫员为了他的健康,偷着买了一些熟猪肉,想给他补养一下身体。郭陆顺知道后,非常生气,不但不吃,还命令把猪肉退回去,并进行了严厉批评,又把警卫员调回冀中军区工作。马本斋劝解留下警卫员,未能成功。汉族战士识大体,顾大局,遵守纪律,从而增强了回汉族战士的团结。
设随军阿訇,建立宣教长室。按照回族的风俗习惯,饮食方面牛、羊、鸡等畜禽的屠宰和死后安葬的仪式都必须由阿訇来负责处理,否则便不是真正的穆斯林。回民支队初建时,没有条件做到这一点,使一些回族战士的情绪受到影响。根据回族干部战士的要求,为了尊重回族的习惯,鼓舞回族同胞的斗志,扩大回民支队的影响,经军区批准,部队决定设立随军阿訇,在政治部民运科建立宣教长室。1938年9月,部队在献县淮镇聘请了爱国阿訇曹奎为宣教长,设置全套的随军活动沐浴器材,使每个回族指战员都能随时沐浴。允许回族战士到清真寺做礼拜,参加纪念活动,允许回族战士过回民节日。后曹阿訇离队,又聘请了丁阿訇、马阿訇。郭陆顺等支队领导对阿訇生活上照顾,政治上关心,经常向他们讲解党的抗日政策,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心。这些阿訇和所有战士一样,随军作战,艰苦奋斗,不怕牺牲。他们平时与干部战士一起参加学习训练,徒步行军,上火线抢救伤员,安葬阵亡战士,并经常给干部战士和驻地群众讲解回族发展情况和风俗习惯,协助部队维护党的民族政策。他们已经不是一般的宗教职业者,而是成为投身武装抗日的爱国人士。设随军阿訇,建宣教长室,正确处理了回回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党的原则关系,使回民支队既保持了伊斯兰的生活习惯,又始终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促进了军事斗争的开展,开拓性的执行了党的民族政策。
认真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民族政策,尊重回族生活习惯,加强了回民支队回汉族干部战士的团结,提高了部队的凝聚力、战斗力。在回族聚居村庄中影响很大。回族老百姓把回民支队看成自己的子弟兵,全力支援,要人给人,要粮给粮,许多回族青年及汉族青年自动投奔到回民支队来,使回民支队在战斗中成长壮大,使回民支队取得辉煌的战绩。正如吴玉章在马本斋追悼大会的讲话中指出:“从马氏母子的英勇事迹看来,我们中国各民族都能出现这样好的民族英雄,事实上在抗战中,他们已经创造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史诗,只要我们能很好的团结起来,必然能得到各民族的彻底解放。马本斋同志的表现,不但证明了这一点,而且也说明了我党统一战线政策及民族政策的胜利,因此,他能打许多胜仗,使回民支队成为中华民族解放战争的坚强力量。”贾拓夫也在讲话中赞扬了马本斋,称他“认识了只有信赖共产党才能完成回回民族以及中华各民族的彻底解放”。[12]
从回民支队的成长过程可以看出,党既坚持了对这支军队的绝对领导,又保持了她鲜明的民族特色。正是有了党的坚强领导,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党的民族政策的深入贯彻执行,这支民族武装才坚如磐石,无往而不胜。在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和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回民支队的回汉族指战员团结一致、共同战斗,同日本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551页。
[2]毛泽东:《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见《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55、354页。
[3]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655页。
[4]马进坡:《回民支队纪事》,见《冀中回民支队》,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93页。
[5]刘世昌:《回民支队征战记》,见《冀中回民支队》,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54页。
[6]《本市各界17日举行追悼马本斋大会》,原载延安《解放日报》,1944年3月11日第1版。
[7]刘世昌:《回民支队征战记》,见《冀中回民支队》,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59页。
[8]《十八集团军首长电勉冀中军民并慰问马本斋》,原载《晋察冀日报》,1941年11月13日。
[9]王树森:《光辉的战斗历程——忆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回民支队》,见《冀中回民支队》,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214页。
[10]刘世昌:《回忆马本斋同志》,见《冀中回民支队》,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104页。
[11]《本市各界17日举行追悼马本斋大会》,原载《解放日报》,1944年3月11日第1版。
[12]《延安回族各界代表追悼回族英雄马本斋》,原载延安《解放日报》,1944年3月19日第1版。
作者:刘德峰 郭爱伶